搜尋馬航失聯客機為何這么難
4月4日,搜尋馬航MH370進入第28天,澳大利亞聯合協調中心已正式啟動水下搜索。目前,搜尋工作仍一無所獲。失聯航班黑匣子的電能將在兩天后耗盡。
聯合協調中心4日稱,裝有美國拖曳式聲波定位發射器的澳“海盾號”與配備黑匣子探測設備的英“回聲艦”將分頭沿著一條240公里的軌跡,對3000米以下的水域進行搜尋。此外海面搜尋區域北移,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
在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聯合協調中心負責人休斯頓表示,目前已經使用所有設備進行搜尋。搜尋行動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休斯頓稱,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會盡最大努力。
MH370航班于3月8日凌晨0:41由吉隆坡飛往北京。1:19,駕駛艙與梳邦空管最后的通話為“晚安,馬來西亞370”。兩分鐘后,MH370的應答器停止應答,而前一刻,雷達顯示其以542英里的時速向西北方向飛去,而后消失。
此后,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根據MH370航班發往衛星的一系列常規握手信號顯示其持續飛行了近7個小時,其中包括與印度洋上空的一顆衛星及澳大利亞珀斯的一座地面基站的握手。這些信號帶有MH370的獨特代碼,但并不能顯示飛機發出信號的方位。
馬來西亞政府根據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數據于3月15日調整搜尋方向,設定南北走廊。其中,南部走廊從馬六甲到印度洋深處,北部走廊從老撾到中亞。此前的以南海為主的海面搜尋中,中國和越南等國際搜尋隊伍一無所獲。
這是航空史上第一次通過握手數據尋找失蹤的飛機。美國衛星分析專家蒂姆·法拉曾對媒體表示,這個事件很不尋常,通常空難發生后都能發現殘骸,或者有各種ACARS或雷達信號,而這次這些信息很少。由于這項技術第一次應用,因此時間拖得有點久。
3月18日,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兼代理交通部長希沙姆丁在新聞發布會上稱MH370的搜尋范圍為770萬平方公里。此后,搜尋范圍不斷縮小。至24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宣布,衛星數據分析,MH370墜入南印度洋。隨后,北部走廊的搜尋工作取消,搜索區域縮小至原來的1/4。
自集中于南部走廊搜索至今,已有中國、法國、日本等數個國家的衛星發現疑似殘骸數十件甚至數百件,但最終被證偽。搜尋范圍也根據對航班耗油量的評估而不斷北移,并縮小至22萬平方公里。
3月31日,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表示,協助搜索MH370客機的空中搜尋人員約為100人。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特別項目部主任大衛·加洛稱,南印度洋是世界上最惡劣的海域之一,導致海面和海底的搜尋行動延長。南印度洋的中脊約2500~4000米深,海底有堅硬的火山巖。這一深度的海域漆黑,須靠聲納搜索。
該所首席工程師邁克·普塞爾表示,對于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發射與接收、聲納系統的探測來說,印度洋的海況以及惡劣的天氣狀況是一個額外挑戰。
加洛與普塞爾曾一同參與法航447和泰坦尼克號打撈,法航447的搜索區域與此類似,失事兩年后,搜尋團隊才打撈到黑匣子。
在最好的海況條件下,聲波發射器能夠接收到兩海里以外的信息,但是公海、背景噪音、殘骸以及泥沙都將使其難以檢測。
黑匣子是飛機失事墜海后唯一能夠發送脈沖信號的裝置,其脈沖信號發射覆蓋可達200~300公里,但MH370所載黑匣子的電源僅夠再維持兩天。
搜尋團隊無法保證MH370什么時候能夠被找到;谀壳暗男畔,MH370的高度、精準速度以及最終位置仍然是未知數。
西澳大學機械電子系一位高級工程師擔心,依據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數據,在澳大利亞海域確定的搜尋范圍并不準確。因為引擎的數據并無定位的數據,只能說是一個比較好的猜測。
負責操作拖曳式聲波定位發射器和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美國海軍指揮官馬修斯稱,無論是多么專業或者復雜的設備,不縮小搜索區域不會有任何幫助。
馬修斯表示,目前的22萬平方公里的搜索區域必須減少到2590平方公里,聲波定位發射器才有可能接收到信號。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尋找并確定殘骸,運用計算機模型追溯洋流和情況,精確飛機墜毀的地方。
加洛說,如果確定殘骸和飛機的最終位置,計算機模型將精確追溯殘骸來自哪里,并根據風和洋流確定殘骸在海底的流動路徑。隨著時間過去得越久而沒有絲毫發現,模型的誤差將加大。
“這個搜索區域是有史以來范圍最大的,比其他事故的搜索范圍大許多倍。搜尋工作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搜尋人員要搜索包括海底在內碎片覆蓋的整個區域。這全要靠運氣和設備。”全世界經驗最豐富的深海搜索團隊之一的英國公司老板戴維·默恩斯對媒體表示。
馬修斯表示,失聯客機搜救工作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他同時將馬航失聯客機與當年出現空難的法航447航班客機作比較,他指出,當年法航447客機的優勢是,人們能夠獲取更多飛機在大海墜毀方位的消息,否則可能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找到飛機殘骸。
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說:“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我們正在廣闊的海洋中搜尋,信息非常有限。”他同時表示:“然而,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都在致力于這項工作,所有的技術都已被應用于搜尋。如果這個秘密可解,我們會盡力解決。但是我不想低估它的困難。”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