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組織編寫《中國民用機場建設史》
近期,民航局組織開展了《中國民用機場建設史(1949-2013年)》的編寫工作。該書將通過記敘建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大背景下中國民航業的發展狀況、體制變遷,全面展示各歷史時期中國民用機場建設與發展的歷程和成就,總結我國民用機場在布局、選址、規劃、設計、工程建設、管理等方面取得的經驗與教訓,分析當前機場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式,進一步提出深化民用機場管理、建設體制改革的目標,探尋中國機場未來發展的方向。
建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新中國民航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經過幾代民航人的努力拼搏與奮斗,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民航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實現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 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但是,伴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一些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資源瓶頸、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等問題對民航運行發展效能的限制,要求民航業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理順政府調控與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的關系,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活力、提高生產力,服務和帶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機場作為民航基礎設施,在保障飛行安全、服務客貨運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航業務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機場設施建設的完善提升。截至2013年底,我國運輸機場達193個,其中年旅客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24個,超過100萬人次的機場61個,占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95.4%。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推動下,民航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依托航空經濟構建的臨空經濟圈、航空城,成為促進地區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改善投資環境,提升物流水平,推動勞動就業,加快城市化、國際化發展的強大引擎。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57個城市依托機場規劃了58個臨空經濟區。
隨著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召開和上海自貿區、京津冀一體化、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規劃實施,民航業發展迎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形勢下,民用機場領域亟須全面總結歷史經驗,不斷提高機場建設、管理的規范化、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積極探索機場建設運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民用機場建設史(1949-2013年)》的編寫,顯示出編者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決心和勇氣,通過對機場建設發展歷史和案例的分析論述,進一步引領機場行業深入貫徹全面深化民航改革的思路,充分調動中央、地方、社會力量等各方面的積極性,破解機場建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難題,推動機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民航業的發展、強國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基礎。目前,該書正在緊張的統稿過程中。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