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論一體化 建議成立國家級協調發展委員會
從1986年天津市倡議建立“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機制算起,京津冀協同發展已近30年,尤其在2004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京津冀都市圈的城市發展規劃》,把京津冀概念帶入一個新的高潮,但時至今日,圍繞京津冀的規劃仍沒有出臺。
“北京、河北、天津在推動區域發展中間都做了很多努力,也簽了不少協議,但是總的來看,進展不如人意。” 5月14日召開的中關村創新論壇上,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表示。
在他看來要在構建強有力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領導體制、協調機制上有重大突破。
成立國家級協調委員會
京津冀一體化作為重大的國家戰略,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區域發展的問題。
“這個地區有兩個直轄市、一個省,同時在北京這個行政區范圍內,包括中央單位、國務院單位、中央軍委單位以及下屬的大學、醫院、科研機構,在這個多主體、規格高、利益訴求比較復雜、協調難度很大的區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制,我們認為推進起來是會面臨很多的困難。”趙弘表示。
比如當年東京為了解決城市病,成立了“首都圈整備委員會”,作為大區域的協調機構,啟動了首都圈建設規劃,提出建設三個首都圈城市副中心,通過先后五次規劃實施,形成了現在都心-副都心-郊區衛星城-臨縣衛星城這樣一個多層級的網絡化城市體系。
趙弘建議,國家應建立京津冀協調發展委員會,由國家領導人出面擔任領導委員會的主任,統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同時,建議把委員會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改委,具體負責推進工作,而且建議發改委下設一個司專門負責。
在這個大的框架下面,同時構建若干個專業化的協調機制。
比如交通問題,趙弘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參與、交通部主導,由三個省市一并參與多部門的協調,在區域內構建一體化的交通體系。同樣的環境問題,由環保部參與,各個部門共同協調。
目前,類似的協調小組僅在各地和部委內部設立。
比如北京市部署2014年重點改革任務,在圍繞首都發展和管理工作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問題上,設立了包括區域協同發展、大氣污染治理等專項小組。
國家統計局近日召開專題會,決定成立京津冀統計監測協調領導小組,統一協調京津冀協同發展統計監測工作有關問題。
目前三省市統計局按照要求,加強資料交流、交換工作,建立暢通的數據共享機制;同時要更加敏銳地捕捉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開展統計分析和研究,及時為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有深度、針對性強的統計分析報告。
彌補兩個短板
要想在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方面有重大突破,趙弘認為要加快北京市內地鐵和城際鐵路建設。
與世界城市發展格局做比較,北京的差距主要在城區地鐵密度過低、總長度不夠。東京大概有2000多公里的新干線、輕軌和地鐵構成的網絡化地鐵系統,承載了整個公共交通的80%以上。
“從經濟體量來看,東京是北京的十倍,汽車比北京多出200萬輛,這么早出現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就在于地鐵等軌道交通沒有給城市交通提供更大的承載能力。”趙弘認為。
北京目前有465公里地鐵,即使完成2015年規劃達到660公里軌道交通,其密度僅相當于東京的20%。2012年,北京居民在六環以內乘坐軌道出行僅占公共交通的38.1%。
世界城市除了有發達的地鐵,更核心的是通過市郊鐵路把整個城市的功能放大。京郊鐵路建設滯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周邊地區的發展,而周圍地區不具備承接條件,很難實現北京的城市功能和人口疏散。在北京產業“退二進三”中企業就有很多失敗的教訓,產業外遷的過程就是人才流失的過程。
朝陽區現在的CBD區過去是大型工業區,聚集著很多電子、紡織、機械、化工企業,后來幾百家工業企業在搬遷過程中都遇到了人才外流的問題。
“上世紀末北京工業調整的過程中,資源分配的市場化程度已經提高,工業企業搬遷到郊區的過程,就是這些企業高端人才跳槽的過程,很多企業不搬死在原地,搬了死在外地,基本上沒有留下什么品牌企業。”趙弘稱。
近十年,北京新增了594萬人口,但分布是絕對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朝陽、海淀、昌平,三區加起來超過50%,如果再加上豐臺、大興和通州,六個區加起來超過80%。
趙弘分析,形成這種結構的原因,在于沒有形成快速到達中心城區的市郊鐵路,在基本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疏解產業和人口都是相當困難的。
而首鋼搬遷成功,在于首鋼把總部留在北京,將研發能力、營銷渠道留在原地,使百年的品牌留下來了。目前首鋼的鋼鐵總產量3000多萬噸鋼鐵,而在城區時總產量最高不過800萬噸。
“未來北京應該做兩個短板,第一個加大中心城的地鐵密度,提高承載能力,減少城市病對老百姓的困擾。第二個,要加快郊區市郊鐵路的建設,創造條件進行資源轉移。”趙弘表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強化全球飛機追蹤體系 國際民航組織達成共識
- 下一篇:民航局黨組動員部署巡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