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ARJ21飛機今天“上戶口”
ARJ21飛機首次飛抵首都國際機場。 圖/CFP
今天(12月30日),國產新支線飛機ARJ21-700將正式拿到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5000多個小時,整整六年期盼,ARJ21經歷的試航取證時間超過波音787,成為世界上試飛時間最長的一款飛機。
執行ARJ21首飛的飛行員趙鵬說,自2008年底首飛后,原以為完成適航取證試飛至多四年,沒想到實際困難遠超預期。
從飛機操控性能到駕駛員的人機功效感覺,從飛機的飛行品質到乘客腳下的腳墊,國產飛機能不能讓老百姓打消疑慮放心乘坐,需要拿出符合國際標準的適航“成績單”。適航團隊成員們說:“我們做得越細,正常飛行下飛機就越安全。”
把可能的危險試個遍
探尋飛行中最危險的點,是試飛團隊的重要任務。失速、27節正側風、發動機停車、舵面卡阻……這些險情以及航空史上幾萬飛行小時才出現一次的小概率事件,是他們經常要面對和處理的。
當飛機進入失速狀態,會產生失控的俯沖顛簸運動,發動機會發生振動,試飛員會感到操縱異常,嚴重時甚至會使飛機失去升力導致機毀人亡。試飛團隊要做的就是在空中關掉失速保護系統,讓飛機進入自然失速狀態。
ARJ21先后完成12輪失速試飛,這在國際同類機型試飛中絕無僅有。試飛團隊往往一個飛行架次就必須嘗試四五十次失速,整個失速審定試飛,他們共計進入了2000余次失速狀態,充分驗證了飛機性能。
至今還讓試飛工程師羅海麟捏一把冷汗的,當屬“單發失效”了。就是關閉本要同時打開的兩臺發動機中的一臺,查看飛機的飛行狀態。說白了就是看看飛機能否“拖著病體”飛回機場。要知道,發動機并非任何狀況下都能啟動,尤其在高空,氧氣越稀薄,渦輪轉速就越慢,如果飛機下面正好是一座大山,后果將不堪設想。
類似這些“必須要做”的試飛科目有上千個,需要試飛上千架次。但只有“把危險試個遍”,才能讓飛機更安全。
年輕人與試飛共成長
造飛機這項在旁人看來“高大上”的工程,究竟有多復雜?難度有多大?沒去過飛機研制現場的人可能很難體會。在試飛團隊挑戰極限的背后,是保障團隊的默默付出。
在上海,飛機強度工程師湯家力需要反復做一件事——爬上飛機去摸鉚釘。無論現在計算方法多先進,工程軟件多強大,為了飛機結構的安全,還離不開一次次手指的觸摸。
在西安,外場試驗隊里,66歲的“老法師”倪國民在一堆年輕人中顯得有些突兀。當年,“運十”項目停擺后,上海飛機制造廠一度陷入困境,他只好去新加坡修飛機。ARJ21試飛開始后,“老法師”義無反顧回到上海,轉赴閻良。期間,2011年底倪國民回過一次女兒在美國的家,女兒勸他留在美國,但只住了一個月,老先生又回到了閻良。倪國民說,自己最擔心的是國內飛機研制人才青黃不接,要么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要么是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中間幾乎是斷層。
幾年過去了,當初那批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許多已挑起了大梁。國外專家來中國商飛考察時不禁感慨:中國民機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技術,還有它背后一群渴望飛翔的年輕人。
為國產大飛機積累寶貴經驗
國際民機發展史表明,適航審定能力是決定民用飛機成敗的重要因素。在趙鵬看來,從無到有,ARJ21用6年努力為我國運輸類飛機型號審定工作蹚出了一條路,也為C919國產大飛機走向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項目伊始,國際上曾對ARJ21飛機的設計問題、適航規章的符合性驗證方法,以及試飛組織管理能力提出過疑問,更質疑中國沒有獨立的審定試飛團隊。中國民航上海適航審定中心試飛團隊成立伊始,就肩負著打破質疑,迅速接軌國際一流審定試飛水平的重任。
在ARJ21成功探路之后,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其他款型大飛機必將經歷更加便利的適航取證流程。中國商飛民用飛機試飛中心主任錢進表示,有了這些基礎,C919的適航取證時間定會縮短。
最遠試飛
今年初,ARJ21從西安出發飛往加拿大進行自然結冰試驗。全程飛越亞美歐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洋,完成了北半球自東向西、總航程3萬公里的環球飛行,沿途共經停10個國家的18個機場,經受住暴風雪、吹雪、大側風和風切變等惡劣氣象環境考驗。在加拿大,飛機先后進行9架次27小時14分鐘的試驗試飛,圓滿完成中國民航局審定試飛要求的所有試飛科目。
最熱和最冷試飛
為了證明飛機能在±40℃的極端氣溫下運轉正常,今年1月,試飛團隊駕駛ARJ21在內蒙古海拉爾測試,讓飛機先在-42℃的低溫中冷凍12小時,然后特意選擇日出前一小時最冷的時候,開動飛機,各項監測數據均顯示正常。
更早以前,2013年7月,ARJ21還在我國“四大火爐”之一的長沙進行了測試,當時氣溫高達41.3℃,同樣安全可靠。
最大牌粉絲
上個月,“飛人”劉翔參觀中國商飛客服中心。劉翔走進模擬客艙,掂著腳丈量客艙的高度,伸著胳膊比量座椅間的距離。他還走進模擬機,探頭觀察駕駛艙設備,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劉翔坐上駕駛員座椅,飛行教員在一旁指導飛機的操作,滑跑、爬升、巡航、著陸,按劉翔的話說,算是圓了他兒時的夢想。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