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難救援應建立國際公共品供給機制
2014年很可能會成為世界航空史上最黑暗的年份之一,尤其是對東南亞地區來說。馬來西亞航空已消失十個月之久的MH370航班之謎至今尚未解開,12月28日,從印尼泗水起飛前往新加坡的載有162人的亞航QZ8501航班又在起飛約40分鐘后失聯,各國的搜救行動至今沒有得出有確定性的結論。
幾個月前的MH370事件提供了很多教訓,尤其是事件發生后馬來西亞方面公布的信息不夠明朗,加上失聯本身的復雜性,各國搜索的重點海域不斷變化,搜救并不理想,也加劇了公眾的擔憂,一度各種陰謀論不斷流行。這次印尼方面對以上教訓有所吸取,提供的信息較明確,而且各種搜救工作也開展得相對有條理。
這次的搜救行動也是國際性的,不僅涉事各國都迅速積極地竭盡其力地投入搜救,一些非直接關系國也加入其中。據報道,為搜索失聯客機,印尼已經派出至少三艘戰艦和五架飛機,馬來西亞調動了三艘船和三架飛機,新加坡派出一架C-130運輸機,近年來積極參與亞洲事務的澳大利亞也表示愿意為搜尋工作提供船只和飛機。
因為跨國航空的乘客往往是多國的,所以空難會不止關系一國的利益,只有利益相關各國的共同介入才能實現最好的援救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空難救援也是在提供一種國際公共品,是通過互助協作來降低各國共同面對的風險。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反應能力、社會狀況都不同,復雜的搜救往往非一國所能獨立完成,各國一起行動才能取長補短。
空難發生后的國際合作包括很多方面,如信息合作、人員合作、設備合作、各國軍隊之間的合作等等,也需要一個更為成熟的協調機制。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可以利用各自的優勢,比如富國更多提供資金支援,提供先進的搜救技術和設備,以及高素質的搜救人員,較不發達國家重點是在本國的廣闊地域上建立和完善各種基礎設施。這種合作將為應對其他國際性災難和突發事件提供寶貴經驗,也將增強各國之間的善意,讓相關海域真正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提升各國民間的親密度,減少其他方面的沖突風險。
在2004年造成約23萬人喪生的印度洋大海嘯之后,東南亞各國斥巨資建立了系統化的海嘯預警基礎設施,各國分享信息,在一個中心統一由專家評估風險,這一機制將從海嘯發生到有效發布警告的時間縮小到5分鐘以內,從而在未來的自然災難中可以拯救很多人的生命。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示:人們往往以為現狀無法改變,但其實只要合作真正行動起來,較小的努力就會帶來許多實質性的改變。
中國也應該積極加入對東南亞地區各種合作機制的參與和討論,給予適當支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幫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透露,中方已向印尼表示,愿緊急派出飛機船只加入搜救,并提供其他協助。主動彌補國際公共品供給的短板,是負起大國責任的一種表現,也可以增強地區影響力和軟實力,讓本國的對外政策在海外得到更多的理解和主動擁護。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更多介入到周邊地區的秩序維護和難題解決之中,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與此同時,國內的輿論和公眾的反應也將變得更加理性成熟,與對外政策形成良性互動。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