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析:MH370如何改變航空業
2014年,全球發生多起重大航空事故,引發各界對航空安全的廣泛關注。除追憶和緬懷受害者外,人們也在思考如何采取措施,改進技術,防止類似悲劇重演。在這種反思力量的推動下,航空業悄然發生變化,一些新的航空安全技術加快進入研討、規劃或試用階段,而這些也是紀念空難的最好方式。
【加強監控提上日程】
國際民航組織首席溝通官安東尼·菲爾賓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馬航MH370事件“非常罕見”,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幾率不到億分之一。他指出,記錄顯示,以空難次數衡量,2014年實際上是航空歷史上最安全的年份之一。
統計數據表明,過去幾十年間,航空安全總體上不斷改善。2014年,全球航空公司航班架次達到2700萬,運送乘客33億人次,重大航空事故21起,相當于平均每130萬次航班一次。相比之下,50年前,全球航班乘客1.41億人次,只相當于今天的5%,但空難次數約是今天的4倍。
屏蔽此推廣內容但菲爾賓承認,2014年發生的一些航空事故表明,在一些極其罕見的情況下,當前民航安全系統存在不足,比如對客機的監控。
中國《航空知識》雜志副主編王亞男在接受采訪時說,當前對于航線上客機的監控存在間隔,比如客機與衛星的通訊以一定時間間隔進行,在這段間隔內,無法實時捕捉飛機的狀況。
他認為,當前通過衛星實時監控客機在技術上能夠實現,但今后要在航空業普遍推廣,除要制定統一的行業規則外,還需要大幅降低成本,因為如果客機每時每刻都與衛星聯系,相當于長時間占用衛星信道,會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雖然存在不少阻力,但受2014年多起航空事故影響,加強對客機監控開始提上了航空業的日程。
菲爾賓說,今年2月,國際民航組織在蒙特利爾總部召開高級別安全會議,建議所有商業航班安裝“全球航空遇險與安全系統”(GADSS),在飛行途中每15分鐘匯報一次客機狀況,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比如無故改變高度或偏離航線,匯報頻率將增加到每分鐘一次。國際民航組織稱,這一系統雖然無法阻止空難發生,但可以更為精確地定位出事客機的位置,避免再次出現客機消失的情況。
這一建議有望在2016年11月生效,成為航空業界普遍標準,但一些國家已經走在前列。本月初,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率先試驗新的系統,加強監控和跟蹤飛越海洋區域的航班,要求客機每15分鐘向衛星發送包含飛機位置、速度、高度、航向等信息的數據。此前這一時間間隔為30分鐘至40分鐘。
【管理手段醞釀新招】
王亞男推論,對于MH370事件,人為操作失誤導致迷航的可能性很低。雖然事件原因沒有最終定論,但外界一直在懷疑,甚至有一些線索指向飛行人員,認為其可能主動讓客機進入一種危險狀態,最終導致事故。
在以往空難中,曾發生過飛行員故意墜毀飛機的案例。比如,1999年,埃及航空公司990航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楠塔基特島附近的大西洋海域墜毀,機上217人全部遇難。3年后,美國調查人員在空難最終報告中認定,客機副駕駛蓋米勒·巴托迪趁單獨在駕駛艙時關閉了自動駕駛,手動駕機沖向海面。
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張維在電話中對記者說,此前確實發生過由飛行員主動導致的航空事故。為此,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飛行員的管理,在技術、心理等多個方面建立了評估機制。
王亞男則表示,對于飛行員在登機時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可能沒有做到嚴密監督。今后,各個航空公司可能會采取一些新的手段,加強對飛行人員的監督,包括心理健康、精神狀況、日常生活、家庭情況、經濟壓力等多個方面。由于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具有隱蔽性,一些措施能否見效有待評估,但“采取手段是必須的”。
除了加強管理外,航空業界還在考慮能否通過技術手段對飛行員進行監督,比如是否需要在駕駛艙內安裝一套監控設施,把飛行員的每一個操縱動作都傳到地面,讓地面人員隨時監控。航空業界此前擔心這可能會侵犯飛行員個人隱私,但現在,業界開始普遍支持采取一些技術監控手段。
此外,航空業界還考慮今后是否可以采用一種安全的自動駕駛模式,一旦發現飛行員操作企圖不良,操作動作失誤或主動讓飛機進入一些危險的狀態,地面人員可以剝奪飛行員的控制權,讓飛機進入自動駕駛模式,降落在最近一個機場。
【科技進步應對風險】
回顧人類航空歷史,各類事故屢見不鮮,在讓人扼腕痛心的同時,也在鞭策著人們吸取教訓,想方設法彌補安全漏洞,進而推動整個航空業更好地發展。在航空歷史上也不乏重大空難推動航空安全的典型案例。
1985年8月2日,達美航空191號航班一架洛克希德三星客機在雷雨中降落時遭遇風切變墜毀。風切變指風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突然變化。此次空難促使美國宇航局和聯邦航空管理局進行了長達7年的研究,最終機載氣象雷達和風切變探測的預警系統成為民航客機的必備設備。。
1996年7月17日,環球航空800號航班一架波音747客機因油箱爆炸失事,機上全體人員罹難。歷時4年的艱苦調查表明,罪魁禍首是油箱內的油氣混和物被線路短路火花點燃。事后民航客機油箱系統開始采用充氮惰化技術,同時對所有線路采用安全性設計。
可以說,民用航空的歷史就是人類利用智慧和科技不斷與飛行風險角力的歷史,最終目標是讓飛行變得更加安全和便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2014年多起航空事故不是終點,而是世界航空業思考和發展的新起點。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