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民航業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預計到“十三五”末,民航業對GDP的貢獻率將進一步提高,民航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融合更加緊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大。這是記者從2016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暨航空安全工作會議上得到的消息。
2012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發展民航業上升為國家戰略,這進一步明確了民航的戰略地位。事實上,近年來,借助民航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投入產出比高、是發展現代服務業重要平臺的特點,越來越的地方政府將民航業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工作會議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跑航班要航線,背后連著產業鏈”,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省(區、市)領導到民航局共商當地民航業發展事宜,就是因為他們充分認識到了民航業對金融、旅游、教育、科技、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的巨大拉動作用。“民航業優化的是整個區域的經濟結構,帶動的是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
“十二五”期間民航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凸顯還表現在服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方面。五年來,民航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努力推進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空運輸互聯互通,探索促進長江經濟帶機場群建設。以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為例,李家祥形象地將其表述為“過去靠駱駝,現在是'貨在海上走,人在空中飛'”。通過民航這一“空中橋梁”,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連接得更緊、更快、更好。
與此同時,民航業在綜合交通運輸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增長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交通運輸方式。民航旅客周轉量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在“十二五”末已達到22.8%,比“十一五”末上升了8.3個百分點。這一結構性變化反映出民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強。
另外,“十二五”期間我國的航空服務更加便捷。統計數據顯示,5年來中國民航共安全運送旅客18億人次,其中,2015年旅客運輸量達4.4億人次,目前我國已有80%的縣級行政區和84%的人口能夠享受航空運輸服務,低成本航空市場份額也由2.2%上升到9%。更重要的是,經過航班延誤專項治理,今年10月、11月,航班正常率經過46個月后重回80%以上。
綜合分析民航發展的新形勢,“十三五”時期民航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大,對GDP的貢獻率將進一步提高,民航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融合將更加緊密。主要表現在:民航業將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發展航空經濟勢在必行;民航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銜接越來越緊密,發展綜合交通勢在必行;航空運輸將越來越成為大眾化的交通方式,推行民航普遍化服務勢在必行。
因此,“十三五”時期民航業將始終堅持共享發展,堅持大眾化戰略,努力提高中國民航服務的覆蓋能力,使社會大眾能夠普遍享受到便捷、經濟的航空服務;充分發揮民航戰略性產業作用,大力發展航空經濟,大力發展綜合交通,增強民航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程度,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