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高價競拍航班時刻 最終消費者買單?
廣州新白云機場。資料照片
元旦前夕,廣州白云機場進行了一場特殊的拍賣,國內7家航空公司以共計5.5億元的價格拍得“黃金航班時刻”。
此次拍賣被業內稱為民航航線資源管理改革的第一步。這一改革,旅客是從中受益,還是會“被漲價”?空中公共資源的分配,能否因此更加公平與透明?
航班時刻拍賣,票價會不會漲?
2015年12月30日,34家航空公司共同參與廣州白云機場部分航班時刻的拍賣。最終,9個時段拍出的價格超過5.5億元,烏魯木齊航空出價9099萬元成為“標王”。
民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航班時刻資源市場配置改革試點工作,是行業深化改革、解決諸多矛盾的一次探索和嘗試。
對于普通乘客來說,更關心的是航班時刻拍賣費的新增成本會否轉嫁到票價中,從而提高出行成本。
盡管參與拍賣的航空公司表示,機票價格隨行就市,不會將新增成本轉移給消費者,但這樣的“承諾”能否讓旅客放心,還需要時間檢驗。
中國民航飛行員協會副秘書長孫慧說:“航班時刻拍賣對市場肯定會有影響,從航空公司財務管理的角度看,這部分成本有可能會轉移到票價中。機票價格不是憑空而定,而是依據燃油成本、機場起降費等綜合成本評估而定,航班時刻拍賣費自然也會考慮進去。只不過由于納入拍賣的時刻較少,作為3年使用費,攤到票價上漲幅會非常小。”
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紅昌認為,航班時刻資源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具有稀缺性,在分配上應考慮降低擁堵性、防止過度使用,擁堵成本在價格上應是經過測算的,不能完全以拍賣方式來解決問題。
競爭暗轉明,管理門檻不能降
在通過拍賣推動資源分配公平的同時,如何避免產生新的不公平,也是此次拍賣中各方關注的話題之一。
有專家認為,此前航空公司在航班時刻上的競爭非常激烈,容易滋生權力尋租空間。“現在是暗轉成明的競爭,但對于航空公司競拍的門檻設定、航線運行的后續評價都需要完善。”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起淮說。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于丹認為,民航管理部門為拍賣設置了一定的條件,包括要求航空公司前2年實現安全生產,旅客投訴率不能超過一定比例等。但拍賣費用最后用于哪里,投入到機場建設還是平衡航線運行,還需要進一步出臺細化政策。比如,對于一些虧損航線,航空公司經營意愿小,是否可以用這筆資金進行補貼等,這也是讓旅客受益的選擇。
讓乘客有表達意愿的機會
雖然航班時刻拍賣已經走出了第一步,但目前尚是試點。公眾關心的是,試點效果應如何評估?如果未來擴大推廣,是否應該征求乘客意見?
孫慧認為,試點是否成功,應有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包括通過改革航空公司服務質量有無提升,旅客出行成本有無降低,市場競爭秩序是否良好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用數據回答,以此來評價試點效果。
李紅昌認為,航空公司的評價體系需要公開透明,而不是貨幣化,要注重航空公司的經營績效,讓那些服務好票價有競爭力的企業獲得更多的“黃金時刻”,這有助于航空公司爭相提高服務標準。
民航管理部門提高行業管理水平最終是為了保障旅客利益,保障出行安全,降低出行成本。李紅昌認為,改革的規則制定需要引入公眾反饋的渠道,從信息披露到收集、反饋,讓公眾有表達意愿的機會,才會讓政策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據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