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力爭成為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
獲評國家級旅游名鎮一次性獎勵300萬元;市場緊缺的小語種導游,連續三年每月發放1000元月度津貼……昨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原則通過旅游產業升級計劃配套政策,將拿出一攬子計劃鼓勵發展旅游業,在產品、業態、企業、營銷、公共服務、質量監管、人力資源管理、區域協作、環境等九個方面實施升級。
該市提出,到2016年,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2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超過2000億元,成為具有濱江濱湖特色的商務會展型和都市休閑型旅游城市,成為中部旅游集散地、長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核心樞紐、國家旅游中心城市。到2020年,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3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120億元,力爭成為全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主推十大旅游產品系列
按照升級計劃,該市將重點構建4大旅游精品體系:兩江四岸游、賞花游、都市休閑游、生態度假游。重點推出10大旅游產品系列:賞花旅游、泛水旅游、工業旅游、科教旅游、紅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鄉村休閑旅游、商貿會展旅游、養生康體旅游。扶持10大旅游項目建設:武漢華僑城、武漢中央文化區、國際博覽中心、中國健康谷、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華中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園博園、盤龍城文化遺址、巴登城、道觀河大風景文化村。
大力發展房車旅游、郵輪游艇、滑翔潛水、露營探險、珠寶購鑒等新型旅游業態,建設東湖落雁、黃陂王家河、金銀湖、五里界、索河等5個自駕游營地,黃陂、蔡甸等2個房車營地,在東湖、湯遜湖、梁子湖形成游艇俱樂部。構建8個示范旅游產業集聚區:兩江四岸都市旅游區、大東湖生態旅游區、黃鶴樓旅游區、漢正街文化旅游商務區、武漢中央文化區、國際博覽中心、木蘭生態旅游區、金銀湖生態旅游區。
該市還規劃發展10個旅游產業集聚區:武漢天地、戶部巷-都府堤文化旅游區、吉慶街-老漢口沿江商務旅游區、盤龍城武漢客廳旅游區、“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武漢海寧皮革城、漢口北旅游商品中心、金口中山艦旅游區、道觀河旅游區、知音湖-索河旅游區;6大山水田園賞花基地:云霧山杜鵑花基地、倉埠桂花長廊、索河荷花長廊、鑫龍湖荷花基地、消泗油菜花基地、鄧南玉米基地。
力爭72小時過境免簽
旅游營銷手段也將創新升級。武漢提出,加快培育武漢與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市場的直航線路,爭取成為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
所謂“過境免簽”,是指外籍人士從一國經轉某國前往第三國,不必申請過境國簽證即可過境,并可短暫時間內停留。目前,國務院已批準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口岸對部分國家持有第三國簽證和機票的外國人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72小時內他們可在這4個城市游玩、購物、住宿、從事商務活動等。實行這一政策后,經過邊檢人員查驗護照、聯程機票,外籍游客只需幾分鐘就可從機場邊檢通道進入城市境內,省去辦理簽證的麻煩。
武漢還鼓勵引進國際知名旅游運營商和全國10強旅行社來該市設立分社,同時鼓勵旅游企業主動赴境內外開展旅游宣傳促銷、在境外設立旅游辦事機構,鼓勵開辟以武漢為旅游目的地的包機、專列、游船航線。
新5A級景區獎500萬
目前,武漢已有黃鶴樓、東湖兩個5A級景區。為鼓勵旅游企業爭創品牌,該市決定,對新評定為5A級、4A級景區的,分別給予500萬元、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評定為5星級飯店(游輪)的,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建投資額在1億元以上且具有主題文化特色的酒店(游輪),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對新評定為5星級、4星級的旅游車公司,分別給予不超過300萬元、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購買100萬元以上豪華旅游車并取得旅游營運資質的,給予每車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對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街、旅游名街和旅游名鎮稱號的,給予3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獲得市級歷史文化名街、旅游名街、旅游名鎮稱號的歷史風貌街區、特色風情街、特色餐飲文化與購物街區等,給予1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獲得市級旅游名村稱號的,給予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推進特色文化節目和旅游商品建設。對創作體現本地歷史文化和民俗特色、以游客為主要對象的定期演藝節目,演出時間達半年以上,給予50萬—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年度征集“武漢禮物”獲獎的旅游商品,按設計開發總費用50%進行獎勵,最高不超過50萬元。
小語種導游月津貼千元
武漢還決定,每年安排200萬元旅游人才培養專項資金,用于旅游人才的引進、培訓、技能鑒定、崗位補貼等。對新引進旅游急需的營銷策劃、旅游規劃、景區管理、旅游信息等方面高級人才,享受高級人才待遇。
為穩定骨干導游隊伍,該市將繼續實施星級導游每月津貼補助政策,對連續在一線從事導游工作3年以上、誠信檔案記錄良好的社會導游,以當年公布的社會保險最低繳費額度80%予以獎勵。對市場緊缺的小語種導游,與旅行社簽訂5年以上勞動合同的,連續三年每月發放1000元月度津貼。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