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機場:多措并舉 提升航班正常性
航班延誤是乘坐飛機出行的旅客面臨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因此,提高航班正常性對于旅客的出行需求來說也是最具體的“真情服務”。2017年12月19日,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躍升為千萬級機場。隨著航班量飛躍式的增長,在機場總體保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呼和浩特機場航班正常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民航工作會議精神,構建科學完善的航班正常管理體系,呼和浩特機場專門部署了2018年航班正常性工作任務,制定了全年正常率達到76%以上,機場始發航班正常率達到80%以上的目標。運行指揮中心多措并舉提升航班正常性。
深挖監控潛力 “不放過”每一個航班
為加強航班保障有效監控,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設立了運行監控席,專人負責航班正常性監控工作。同時,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制定了《監控席航班放行延誤統計規則》,按照局方88號令要求,對航班延誤時間及原因進行統計,充分利用機場運管委平臺在每周生產保障協調會上對放行延誤航班進行分析。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航班放行正常率,運行指揮中心專門制定了“挽救航班”機制,運行監控席要對所有不正常航班進行預判,做到對每個本場出港航班的有效監控,及時發現航班保障過程中可能影響航班正常性的異常保障節點。同時,運行指揮中心各席位指揮員相互提醒,對各自席位上接收到的航班保障異常情況進行溝通,及時協調相關保障單位快速保障,做到出港航班在最晚關艙門時間前關艙,“不放過”每一個航班,充分發揮機場“大腦”的協調與決策職能。同時將“挽救航班”機制納入績效考核,對成功“挽救”即將放行延誤航班的運行指揮員進行績效獎勵。
創新驅動發展 辦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說運行監控席“不放過”每一個航班,及時發現航班保障過程中的異常保障節點可以極大限度的“挽救”即將放行延誤的航班,那么航班放行延誤自動計算軟件無異于又給監控席安上了一雙眼睛。為了解決運行監控席大工作量的航班監控與統計工作,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自主研發了航班放行延誤自動計算軟件。該軟件目前可實現進港航班落地后自動計算該出港航班的臨界放行延誤時間(航班最晚放行延誤的起飛時間),運行監控席可利用該軟件輔助監控航班保障節點,對臨界放行延誤時間內的航班進行重點監控。出港航班起飛后,該軟件可以自動計算出該航班是否放行延誤及具體的放行延誤時間,代替了之前運行監控席對航班放行延誤統計的人工計算,極大的釋放了運行監控席工作負荷,將重點工作放在航班保障節點監控上。
同時,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機坪管制實習指揮員利用航班放行延誤自動計算軟件,計算出港航班的臨界放行延誤時間,學習機坪管制業務知識的同時,重點監控即將放行延誤的航班,通過與空管塔臺地面滑行席位的積極協調,優先推出此類航班,優化滑行路線,進而提高放行正常率。
合理利用資源 把好鋼都用在刀刃上
航班放行正常性也是衡量機場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標,利用有限的資源高效的保障每一個航班是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對于一個前站晚到過站時間不足的航班來說,安排在遠機位需要擺渡車、客梯車、地服工作人員等資源,保障速度相對較慢。這時,廊橋資源就是“好鋼”。如果將此類航班安排在廊橋機位上,無異于把好鋼用在了刀刃上。按照這個思路,運行指揮中心從提高廊橋利用率著手,提出了劃設05號機位推出等待點標志的合理化建議,解除了05號廊橋與07號廊橋不可同時推出航空器的限制,保障完畢的航班可以同時推出,降低了廊橋資源的占用時間,從而提高延誤航班的廊橋利用率。
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在航班正常性管理中,內部對可控原因造成的航班放行延誤進行一系列精細化管理,突破保障資源瓶頸,加強創新力度與績效獎勵機制,將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員工。對外統籌聯動各駐場單位,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堅持真情服務底線,不斷提升運行品質,全面提升航班正常性。
科學排布航班 緩解資源不足
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利用統計科學知識,優化了機位排布規則,從提升廊橋使用效率入手緩解航班保障壓力,減少由于保障資源不足導致的航班放行延誤數量。在以往的工作中,指揮員憑借經驗選擇機位預排方案,機位組合不同,資源占用情況不同,往往牽一發動全局。運行指揮中心通過數據分析模型,得到了便于指揮員掌握的最優機位資源排布方案。自該方法推廣后,廊橋周轉次數提高,機位與登機口變更率均有下降,航班正常性進一步提升。
分析數據 對癥下藥
運行指揮中心對本場航班放行情況進行分析,從分原因、分時段、專項環節重點分析三個維度展開。航班放行延誤原因從可控原因與不可控原因兩方面入手,可控原因包括機場責任原因、航空公司原因、空管責任原因,不可控原因包括天氣原因、軍事活動原因、旅客原因等。可控原因為重點治理部分,以杜絕機場責任原因,減少航空公司原因與空管原因為原則,對可控原因進行分析。其中航空公司原因占比最大,為減少航空公司原因導致的航班放行延誤,運行指揮中心統計駐場航空公司放行正常率定期在會議上通報。2018年1月至5月,在總架次日均增長約13.3%的形勢下,航空公司原因放行延誤的航班平均每月比去年減少8架次,同比減少25.81%。
運行指揮中心又將航班放行情況細化至每小時,并對低谷時段放行延誤原因分類分析,經統計分析,單位小時放行正常率最高為100%,集中出現在7:00-9:00,22:00-24:00;低谷時段集中在12:00-14:00,17:00-19:00,該時段恰好為每日的航班高峰時段。導致航班延誤的原因主要為流量控制與軍事活動原因。針對重點時段進行重點的資源分配與協調,提升正常性。
除此之外,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對專項環節重點分析,以放行延誤時長為切入點,對放行延誤時長小于5分鐘的航班統計分析,從可控保障環節入手,“與時間賽跑”,與各保障單位協同爭取航班放行正常。2018年2月,對航班減客流程展開專項分析,分析發現若減客流程均按標準執行,則放行正常率日均可提高1.6%。針對該流程,運行指揮中心與地服分公司召開協調會并提出相關建議,例如: 加強航班減客流程的監管、制定詳細的減客后行李裝卸保障標準并納入《呼和浩特機場運行保障標準》考慮制定行李預拉卸流程。 2018年3月,對牽引車保障流程專項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完善牽引車司機與機務的溝通機制。這樣能夠最大化的利用保障資源,并且靈活應對高峰時刻航班保障任務,做到保障效率最大化,提升正常性。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你見過凌晨四點的烏魯木齊機場嗎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