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機場:機場虧損3000萬 換來稅收30億
鹽城機場的候機樓。
“一個機場,引來了一個汽車城。”在江蘇鹽城,人們如此形容鹽城機場對當地經濟的帶動。
十年前,當鹽城南洋機場面臨僅有的航線可能被停飛困境時,為了方便韓國車企的韓方人員周末回家,鹽城市政府毅然決定每年補貼3000萬元,開通臨時包機直飛首爾。
讓人想不到的是,本以為“賠本賺吆喝”的投入卻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如今,在鹽韓資企業每年交給當地政府的稅收達到了30多個億。
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揚鹽城機場:“3000萬和30多個億是百倍的關系。過去我們講‘一本萬利’,現在‘一本百利’也不錯。”
那么,十年來鹽城民航擴張之路是怎樣走過的?近日,本報記者趕赴鹽城,探訪機場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的帶動作用,還有那些機場建設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鹽城機場建成后,吸引韓資企業來投資,為當地引來了一個汽車城。
地方小機場也有國際航班
1月底的一天,中午12點,在鹽城南洋機場的國際候機大廳,距離飛韓國首爾的班機起飛還有一個多小時,52歲的陳寶光仔細聽著導游的叮囑:“一會兒過安檢,不準帶打火機、小刀……”
半個月之前,他報名參加了當地一家旅行社組織的赴韓國團隊游。
雖然這是陳寶光第一次坐飛機,但是他對南洋機場一點都不陌生。他家住在洋山鎮光榮二組村,距離機場大約2公里。鹽城機場始建于1958年,屬于軍民合用機場。自從2000年鹽城民航站成立,他就經常看到碩大的客機從頭頂掠過,耳旁還伴隨著“轟轟”的飛機發動機聲音。
以前,陳寶光總感覺這飛機“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后來孩子去了中韓合資企業工作,每次回到家就跟老陳說韓國的“這好那好”。說得老陳心里直癢癢,于是他來到了旅行社,得知鹽城至韓國首爾每周二、三、五、日有4班飛機,往返購票都十分方便。之后,他第一次踏進了這個陪伴他生活大半輩子的飛機場。
身為地方“小機場”的鹽城南洋機場,曾被民航華東局評價為“外向度較高的小機場”。
鹽城市交通運輸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早在2006年,南洋機場就獲批為國家一類口岸。而在2009年,南洋機場獲準對外籍飛機開放,新辟國際航線,同時鹽城飛香港航班開通。
正如鹽城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機場民航站站長崔花所說:“沒有航線航班,再好的機場也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賠本賺吆喝”,換來大紅包
“飛抵北京只需1小時20分鐘,到達韓國首爾只要1小時25分鐘,飛香港也只要2小時15分鐘,三亞、廣州、長沙、哈爾濱、桂林……這些國內最熱的旅游城市,都已經納入鹽城的3小時飛行圈。”鹽城市交通運輸局的工作人員說。
但是,十年前卻不是這樣。2004年,南洋機場僅有北京、廣州2條航線,每周一共4班飛機。而飛廣州的航線也因為旅客不足,面臨著停飛困境。
鹽城市委宣傳部的孫華回憶說,2003年9月,韓國現代起亞集團決定在鹽城投資建設“汽車城”,條件之一就是必須開通鹽城至韓國的航班。
不過,當時來往韓國的旅客并不能撐起一條航線的市場需求,孫華說:“成本太大,光靠鹽城機場民航站來消化,不太現實。”怎么辦呢?當時,這個問題幾乎愁壞了機場民航站。
崔花回憶說,真應了那句話,“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為了擴大鹽城招商引資的影響力,當時的市委市政府決定從政府財政中劃出專項補貼3000萬元,以臨時包機的形式,開通了鹽城飛首爾的航班。”孫華說。
這看似一樁“賠本賺吆喝”的投入,實際上卻給鹽城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豐厚回報。
當時,江蘇其他城市都在積極爭取東風悅達起亞這個汽車項目。“在這個關鍵時刻,鹽城飛首爾的臨時包機給韓國客商們吃了一粒‘定心丸’。”孫華說,在2004年東風悅達起亞一個車間落戶鹽城后,又開辦了第二家工廠,總投資達68億元,每年交給地方政府的稅收達30多億元。
談到航線對經濟的影響,鹽城市商務局副局長陳友根說:“市里決定只要世界五百強企業落戶鹽城,我們就開通相應的航班。”
機場改擴建,先過環評關
為了放大一類航空開放口岸的資源優勢,2012年鹽城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鹽城南洋機場進行改擴建,將現有跑道從2200米延長至2800米,新增停機坪至8個,新增登機橋至4個。
此次機場跑道擴建共涉及114個拆遷戶,拆遷總面積為29700平方米。
為此,鹽城機場民航站引入第三方機構,讓南京市一家環評單位對機場改擴建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隨后,該環評單位監測的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在當地門戶網站以及報紙等媒體上進行了公示。
根據環評單位的要求,此次公眾參與征詢的范圍主要為生活在擬建地周圍2公里至8公里范圍的社區、村莊、學校等公眾,向群眾發放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調查表》。“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對所處的環境現狀還是滿意的。”負責該項目環評的工程師說。
為了取得持反對意見的居民的支持,2013年4月,鹽城機場民航站的工作人員對這部分民眾進行了登門回訪。
“在說明了本項目采取的噪聲防治措施后,距離機場較近的居民都表示了理解和認可。”上述工作人員說。
切入全球產業鏈 地方離不開機場
2013年底,廈門經鹽城飛哈爾濱的航線開通,鹽城福建商會常務副會長梁小鶴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閩商們再也不用幾十個小時長途跋涉了!”
據鹽城福建商會會長黃常順介紹,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閩商涌入鹽城,但是,眾多閩商來鹽投資,因沒有直達航班旅途勞累而影響了投資熱情,有的甚至放棄了在鹽發展興業。
2012年3月,黃常順等人在鹽城市兩會上提請政府開通鹽城飛福州的航線。“目前,在鹽城的閩籍人士近10萬人,企業3000多家,每年創稅收達數百億元,已成為鹽城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而赴閩航線不開通,想回去一趟極其不便。”黃常順說。
對于選擇開通“廈門-鹽城-哈爾濱”航線,鹽城民航站的工作人員解釋說:“一條成熟的航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精心培育才能穩定。”航線能不能長期運行下去,關鍵看是否有穩定的客源。
“廈門和哈爾濱都是旅游熱點城市,旅游客源可以分攤一部分成本。更重要的是三地之間的經濟交流可以培育大量的公商務客源。”上述工作人員說。
對此,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認為,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投錢給機場維持運營,一方面又熱衷修建機場,實際上是經濟發展對速度依賴越來越大造成的。“各地都意識到,區域要切入到全球產業價值鏈中,沒有航空運輸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會去考慮發展機場。”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廈門:爭取美國航空租賃公司來設點
- 下一篇:多家房企聯姻航空公司 爭食空港地產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