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機航空迎萬億市場商機
制圖:楊佳
昨日,“2014亞洲公務航空大會及展覽會”(以下簡稱“公務機展”)繼續在上海虹橋機場舉行,空客、波音、灣流、龐巴迪等182家參展商共帶來了38架飛機進行展示。
這場大秀的背后,是業內對國內公務機市場井噴的熱望。中航工業航空裝備公司昨日提供的一項研究報告就預測,在未來10年中,中國公務機銷量每年可能增長約30%,一個近萬億的市場似乎近在眼前。
而該行業的發展也逐步獲得了政策層面的支持,“我們已經多次提出建議,希望能夠降低購買公務機的相關稅負,將它真正看作是一個商務工具,而非奢侈品。”中航協通用航空委員會總干事王霞表示,財政部已就此問題進行了討論。
未來20年催生萬億市場
“北到黑龍江佳木斯,西到新疆克拉瑪依,南到廣東珠海,鉆石飛機分布在全國35個機場,國內90%的飛行員培訓機構在使用DA40飛機作為他們的單發訓練飛機。”山東濱奧飛機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濱奧”)總經理助理李龍站在自己的鉆石DA40飛機旁邊向記者表示,這架最小的參展飛機正在激活一個龐大的市場。
據介紹,從春節到現在的兩個月時間里,山東濱奧共銷售了21架飛機。“這些還都是今年收到預付款的明確訂單,我們與云南瑞鋒的合同洽談也進入了收尾階段,很快即可簽約。”李龍表示,相比于大型公務機,它們的DA40飛機具有更低的購買門檻和更高的性價比,該公司去年一共銷售32架飛機,其中海航航校一個訂單就有23架,這款小型公務機恰好趕上了航校火熱的東風。
而這僅僅是公務機航空市場不斷升溫的一個縮影。據中國公務航空集團董事局主席廖學峰介紹,中國現在一年購進80-100架公務飛機,總價值25億-30億美元,而目前中國已擁有400多架公務機,整體價值達120多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務飛機市場之一。
昨日,中航工業航空裝備公司提供的一項研究報告更預測,未來10年,中國公務機銷量每年可能增長約30%,總計將購買1000架公務機,價值約1500億美元。對此,廖學峰給出的預測就較為保守,他認為未來20年內中國的公務航空將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長,不過即使這樣,到2033年中國也大約會擁有6000架公務機,“這6000架公務機的價值就是1萬億元人民幣。簡單來算,6000架公務機的年直接花費是7000億人民幣,同時又可促進6萬高收益的人群就業,這就是整個市場的價值所在。”
業內吁發展經濟實惠輕型機
不過,從目前來看,國內公務機市場的發展節奏卻并不同于國外,大中型公務機的快速增長十分搶眼,根據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國際航空》雜志透露,目前大中型公務機占中國市場的比重約為45%。
另一份報告給出的比例則更高,“2014通航與媒體交流論壇”上,業內人士甚至估計國內公務機中大型機、遠程機占了63%的份額,而輕型機占據的比例非常低,金鹿公務機副總經理焦健坦言:“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消費的習慣,要買大的,對于經濟實惠型輕型機不太感興趣。”
這也就無怪乎,波音、空客兩大航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前者就在公務機展上宣布,過去一年中有5架波音公務機在中國市場投入運營,超遠航程公務機市場在中國持續增長。該公司總裁史蒂夫·泰勒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不斷地擴大他們的國際業務,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仍將繼續。而波音公務機的航程能力和大尺寸非常適合較大商務團隊的出行。
空客公務機顯然也將目光瞄準了富豪階層,據他們估計中國擁有億萬身家的人數將從2012年的470人增加到2017年的約1040人,將大致同美國的億萬富豪人數相當。空客方面表示,“當億萬富豪旅行的時候,他們希望在空中延續自己在地面上的生活方式,公務機可以幫助他們最好地利用時間。”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卻希望扭轉這種將公務機歸屬于富人用品的理念。“實際上私人飛機中只有一部分是奢侈品,但絕大部分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它是一臺幫助你節約大量時間,節約成本,降低交易費用的工具。”焦健就認為,未來中國公務機的發展應該有更完整的生態,去除“炫富”印象。
“這不僅影響了市場,更造成了國家政策對行業發展的不利。”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委員會總干事王霞也呼吁及時扭轉所有人對公務機的認識偏差,并表示有關部門已注意到這些問題了,“近期,大家可能也知道,財政部正在探討公務機的奢侈品稅問題。實際上,我們公務機企業的成本壓力是很大的,我們希望國家能夠減少我們的起步成本。”
與此同時,業內也表示,公務機市場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今后1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會更加溫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務航空需求,此外,基礎設施,特別是空域限制和飛行員短缺問題,也可能嚴重制約公務機的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