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航空遭遇“成長的煩惱”
從市場需求和熱情來看,我們已經具備了發展公務航空的基礎。政府要做的就是如何適應這一需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未來,隨著政策的進一步放開,市場的逐漸成熟和中短途公務機的發展,我國公務航空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快速增長。
快速增長的中國公務航空市場,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淘金者”加入。在5月3日舉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上,該公司創始人巴菲特明確表示,公司旗下的公務機運營公司NetJets的私人飛機租賃業務即將擴展到中國,并稱“這將發揮長期效益”。
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王志清在近日舉行的2014亞洲公務航空會議及展覽會(ABACE)上也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潛力、最受矚目的公務機銷售市場之一。
不過,在繁榮背后,我國公務航空市場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在經歷了過去三年爆發式的增長之后,中國公務航空規模正在擴大,但是增速有所放緩。”王志清說。
相關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務航空市場增速放緩,一方面是受空域、機場、FBO(固定基地運營)、飛行員等環境資源條件嚴重不足的制約,另一方面,也是公務航空發展回歸理性的表現。未來,隨著政策的進一步放開、市場的逐漸成熟和中短途公務機的發展,我國公務航空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快速增長。
助力經濟發展
提到公務機,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奢侈品和豪華的東西。不過,中國公務航空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廖學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卻表示,公務機其實只不過是空中交通工具的補充產品。
“和航班飛機相比,公務機的特點是可以按照指定時間和指定地點飛行,相當于城市公交系統中的出租車和私家車。同時,坐公務機的不一定都是老板,公司重要人員的出行、關鍵設備的運輸等,都可以通過公務機解決。”廖學鋒說。
如今, “大城市病”的原因之一,是很多企業發展壯大以后,為了更好地開展商業活動,不得不搬到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中來。
在廖學鋒看來,發展公務航空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他告訴記者,在國外,很多公司都坐落在小城鎮里,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發展,因為這些企業大都擁有公務機,可以隨時飛往目的地。
而對于地方經濟發展而言,公務航空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對于帶動地方經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廖學鋒認為,高速鐵路的投資很大,因此,需要有很大的流動人群,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所以高速鐵路更適合大城市之間的交通。
相比較而言,公務航空的投資成本更低,而且更加靈活。“我們的行業內流行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修兩公里的公路或鐵路,只能走兩公里,如果你修兩公里的跑道,則可以和全世界聯系起來。”廖學鋒說。
此外,廖學鋒認為,公務航空包含研發、生產、銷售、售后和使用等環節,因此,發展公務航空,還將帶動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并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
發展回歸理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公務航空也迎來了發展的好時光。據王志清介紹,2010年以來,中國公務航空呈現井噴式發展,飛機數量年均增長54.7%,飛行量年均增長66.88%,起降架次年均增長69.09%。
中國公務航空市場的火暴景象,在近日舉行的2014年ABACE上也有所體現。據記者了解,2014年ABACE的參展商達187家,展位數達333個,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20%和41%。此外,本屆ABACE還吸引了73家亞洲展商的參與,較2012年的38家增長了92%。
不過,從近幾年公務機的數量增長來看,速度卻在放緩。據了解,2011年和2012年,中國公務機數量分別增加了53架和57架,增長率為94.6%和52.3%,而2013年僅增加了36架,增長率為27.7%。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認為,這是公務機發展回歸理性的表現。高遠洋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前幾年高端公務機是市場主流,但高端公務機的消費群體畢竟有限,因此增速出現了下滑。未來,中短程公務機將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并推動中國公務航空市場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
空域開放尚需時日
雖然公務航空的發展前景可期,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首先是成本難題。廖學鋒告訴記者,公務機在中國要繳納較高的增值稅和關稅,分別為17%和5%,同時,由于現在人們對公務航空產業的認識不夠深入,甚至在討論向公務航空征收消費稅。這些都對公務航空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發展公務航空的另一重要制約因素,是空中資源的限制。2010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了《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被通用航空領域認為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政策信號。
根據《意見》,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分為三個階段,2011年前為試點階段,2011~2015年底前為推廣階段,2016~2020年為深化階段。
在《意見》的指導下,國家又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民用航空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通用航空飛行任務審批與管理規定》等。
“現在從市場需求和熱情來看,我們已經具備了發展公務航空的基礎。政府要做的就是如何適應這一需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更好地支持公務航空的發展。”高遠洋對記者說。
不過在相關專家看來,空中資源的開放仍然需要一個過程。
廖學鋒告訴記者,目前空中資源開放面臨的主要難題,是軍用和民用資源如何協調的問題。
高遠洋也向記者指出,低空空域開放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目前在技術方面已經沒有什么問題,關鍵是在管理方面,包括如何劃分空域,如何做到安全、效率和使用需求的平衡等。“這些都是體制性的問題,體制安排不好的話,未來大家使用起來還是會很困難。因此,相關部門在制度上應該進一步理順。”高遠洋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