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發展通用航空?人才缺乏500萬難招飛行員
“如果與地面交通類比,公共的民航運輸就相當于公交系統,通用航空則是行駛在馬路上的其他交通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6月18日,曾多次呼吁深圳加快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的市人大代表楊勤,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今年初,《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發布,規劃將“通用航空現代服務”列為重點培育領域。與政策支持相對應,從去年起深圳市場上就出現了通用航空及公務機公司成立的熱潮,僅去年一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別有7家和5家與通用航空相關的公司注冊成立。
從市場環境來看,總部經濟發達且外企眾多的深圳對于公務機和私人飛機有著天然的需求,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的低空空域改革正在為通航產業的快速發展逐步實現政策上的“松綁”。深圳應該如何順應市場需求扶持通航產業發展?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深圳應加快通航機場、飛行服務站的布局和建設,形成通用航空機場體系,同時應在整個產業鏈政策、人才引進和培養上給予扶持。
市場火熱
深圳通航公司已達25家
所謂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中國民航總局的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通用航空市場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前通用航空的主要服務對象為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作業包括航空攝影、航空探礦、人工降雨、航空護林、飛機滅蝗等。目前,石油服務、公務飛行、醫療救護、培訓飛行等市場需求在逐年增長。隨著國內企、事業單位購置自用公務機數量的不斷增加,航空器代管市場在逐漸擴大,對直升機擺渡乘客、直升機醫療救護以及小型飛機用于旅客近距離城市之間穿梭飛行的需求正在凸現。
“通用航空對產業的拉動比是1:10。”西北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楊金銘6月1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深圳來說,通用航空產業是5年內就能夠有成果的產業,甚至很有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
6月19日,東海公務機公司所在的深圳基地,員工正在商討下一班公務機的飛行事宜。東海公務機于2010年11月開始運營,擁有6架龐巴迪挑戰者系列公務機,是亞洲擁有挑戰者系列自有公務機機隊最大的公司。
自2011年以來,深圳機場公務航班起降架次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國內第三。深圳機場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2年,深圳機場共保障公務航班起降5193架次,其中2010年1315架次;2011年1821架次,同比增長38.47%;2012年2057架次,同比增長12.96%。
記者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商事信息網站上查詢得知,目前深圳的通用航空及公務機公司已達25家,其中近一半是2013年以后成立的,包括2013年注冊登記的7家和今年上半年登記的5家公司。深圳公務機市場占據份額較大的三家公司分別為金鹿、亞聯和東海公務機公司。目前大多數通航公司的運營模式是在提供包機服務的同時,對私人飛機進行托管。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公務機和私人飛機并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交通工具。”東海公務機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務航空在商業活動中的優勢開始凸顯,公務機和私人飛機的購買、使用者還包括眾多的商業公司,總部經濟發達且外企眾多的深圳更是如此,多數客戶對于公務航空的使用采取租賃的方式。
龐巴迪公司曾作出預測,2011年至2020年,交付至中國的私人飛機數量將達960架,2021年至2030年,該數量將達到1400架。中國公務航空的潛在客戶將超過15萬人,且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深及江浙一帶。有報道顯示,僅亞飛太平洋有限公司一年內就在深圳成功賣出60架私人飛機,其中10架被深圳老板買走,這也因此催生了飛機托管服務的發展。
配套滯后
機場建設應多點同時起步
6月17日,深圳市交委再次在公開場合確認,深圳正在選址建設通用航空機場,也被稱為“第二機場”。市交委空港處處長吳曉明表示,大約從2012年起,由市發改委牽頭,市交委和市規土委共同參與選址等工作,打算修建一座通用航空機場,目前對選址有了初步考慮,還沒有得到最終確認。“第二機場的概念仍是運輸機場,即滿足小型公務機、甚至737等中小型飛機起降。”
吳曉明還透露,深圳正在規劃新增16處直升飛機起降點。按程序,這些起降點將需要上報民航部門獲批后才能啟用。
“在深圳沒有自有基地的通航公司,自有公務機和托管的飛機基本上都停放在周邊城市的機場,即使這個私人飛機的擁有者是深圳的老板。”亞洲公務航空顧問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桂躍告訴記者。采訪中多名業內人士持相同觀點:深圳通用機場建設遲遲沒有下文,嚴重制約了深圳通航產業的發展。
“深圳在通用航空機場建設上稍顯落后。”西北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楊金銘直言,“多個地方都在爭相啟動建設,深圳不能再停留在選址階段。”據悉,截至2013年底,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的116個縣級以及縣級以上城市已經在規劃、建設或者聲稱要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園區或產業基地。不少城市的通用機場建設已列入日程,某東部省份甚至集全省之力,已經完成了整個省的通用機場整體規劃和設計。
“通航機場建設應該多點同時起步,不僅可以緩解地面交通壓力,也可以避免跟公共民航運輸搶跑道。”楊金銘建議,深圳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需要,結合通用航空試飛機場的建設經驗,在壩光、大梅沙、前海、觀瀾等地建設小型通用航空機場,構建以通用航空試飛機場為中心,輻射整個深圳市的通用航空機場體系,逐步形成以通用航空試飛機場為基礎、多個通用航空短途運輸機場銜接互補的通用航空短途運輸網絡,為深圳發展創建自由貿易區提供便捷、快速的空中交通支撐體系。
人才缺乏
500萬元難招飛行員
全世界共有34萬架通用飛機,美國約24萬架,占全球通用飛機的70%左右,其中私人飛機的數量已經超過20萬架。截至2013年底,我國通用航空機隊在冊總數為1654架,相比較而言保有量非常少。
“我國民航飛行員本就缺乏,更不用說發展中的通航產業。”桂躍告訴記者,飛行員奇缺是目前制約通航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國內并沒有專門培養通航飛行員的院校,通航公司的飛行員基本上需要從民航公司“挖角”。一位匿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按照市價,飛行員的“轉會費”需300萬元,安家費200萬元,除此之外,飛行員的年薪基本上為稅后超過100萬元。即使這樣,很多公司仍然難以招到足夠的人,只好聘用離退休的飛行員。
他說,多年前,深圳民航產業在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對于民航公司的用地、人才住房、資金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今天通航產業的發展,同樣希望政府能在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扶持。
“中美通用航空飛行學院已經簽署了合作意向,目前正在申報深圳的特色學院,希望能夠早日得到批準。”楊金銘告訴記者,去年西北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與美國托萊多大學舉行簽約儀式,簽署了聯合創辦“中美通用航空飛行學院”的合作意向書。該學院將選擇深圳和美國托萊多市為培養基地,學院計劃開設航空管理、航空機械維修與保養以及商務飛行三類本科專業,以及航空管理碩士和航空管理博士兩個研究生段專業。將成為我國首個專注通航產業、集高等學歷教育及飛行實踐于一體的中外聯合辦學高校,預計2014年秋季招收首批100至300名學生。計劃到2015年實現年招生3000人,最終實現在校學生超過1.2萬人的規模。同時,西北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還于近日啟動了面向全國高中畢業生的“中美通用航空精英選拔計劃”,培養實用性航空人才,“希望能通過國際合作,快速突破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出現的頂尖人才需求瓶頸。”楊金銘表示。
政策放開
管理體制還需規范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通用航空對政策的依賴性極強,正在發展初期的通用航空產業,從飛機購置、地面機場使用、空域管理等方面都亟須國家政策的支持。
一位匿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務機整機的進口稅收重,除征收5%的進口關稅外,還要加征17%的增值稅,綜合稅負在21.68%,是普通民航客機的兩倍。據記者了解,除此之外,進口航材在1%的進口關稅上加征17%的增值稅。
地面機場的起降收費也亟須上級部門的監管。他告訴記者,一方面公務航班往往是臨時性航班,對機場來說,經濟收益與普通運輸航空相比有差距,機場常常以起降時刻緊張為由,不愿接受公務航班;另一方面,部分機場針對公務航班的單次起降收費三年內上漲20倍,在去年以前,一個來回的起降費用為1700元,目前單趟就達到了17000元。
而低空空域管制更是通用航空目前難以繞開的話題。“美國3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完全開放,如果有通航飛行計劃,只需要提前5分鐘申請即可。而我國的飛行審批需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還不一定能得到批準。”西北工業大學深圳通航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向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根據我國2003年頒布的《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通航飛行計劃至少應在擬飛行前一天15時前向管制部門提出申請,臨時空域申請更要提前7天以上,使用期限也不超過12個月。在此背景下,航線審批時間過長讓公務機公司十分頭疼。
對此,2010年國家發出了開放低空空域、支持通用航空發展的政策信號。當年國務院及中央軍委下發《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改革的意見》,計劃用5到10年時間分步實施低空空域改革。
“更為關鍵的還是如何理順管理體制,如何管理和應用低空空域。”楊金銘向記者表示,國家低空空域正在逐步放開,但讓通航飛機飛起來則是一個系統工程。楊金銘認為國家現行的空域政策并沒有什么問題,關鍵在于配套機場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各項管理效率的提高,包括點對點航線安排、空域劃分、空管導航服務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認為,只有實現點到點低空飛行常態化,方能成就通用航空產業。國家應劃設區域性低空飛行航線,開辟非定期固定飛行業務,并使之常態化,最終達到整個“面”上的低空空域區域性開放,同時,還應進行機場、空管導航和服務保障體系的全面建設,構建良好的通用航空運營環境。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