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民航租賃市場達千億美元 人才瓶頸待破
“中國航空運輸市場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在上個月北京舉行的發布會上,波音民用飛機集團市場營銷副總裁蘭迪·廷塞斯指出,“航空租賃公司等新興商業模式、新一代高效飛機的涌現以及消費者不斷演進的消費方式正在驅動新的增長以及未來的航空發展趨勢。”
航空咨詢機構航升的亞洲咨詢總監陸佳佳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航線的大幅增加以及航空公司網絡的擴張,勢必會提升飛機租賃市場的總體需求,因此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另外,記者了解到,在政策的引領下,目前我國租賃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中,各類資本紛紛進入。由于飛機租賃所涉標的大、時間長,且橫跨金融、會計、國際貿易、保險、法律、航空等領域,因此,設立時的各項政策與人才供給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而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的經驗或能提供一些借鑒。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航空租賃行業研究小組預測,到2025年,中國民航機隊規模將增加3000架,按60%的租賃率測算,意味著將有大約1600架額外租賃飛機進入中國市場,屆時中國民航租賃市場金額將達到1300多億美元。
飛機租賃業井噴可期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飛機租賃數量出現顯著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7%。
空中客車公司預測,在2020年,中國使用航空方式出行的人數會達到每年7.7億人次。“在全球歷史上,這個數字是任何國家沒有達到過的。”東疆保稅港區國際航運和金融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李暉向記者感嘆,“國內的航空市場未來將呈現迅猛增長。”
另一個潛在的飛機租賃需求則是由日益繁榮的貨運業帶來的。近幾年來,電商的蓬勃發展催熱了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快遞業務。國內電商企業從早期的“價格戰”逐漸過渡到了比拼服務和速度的時代。速度至上的貨運業也為飛機租賃市場注入了活水。
在原有包機和機腹艙資源已不能滿足快遞運輸需求的形勢下,國內業務量最大的民營速運企業——順豐集團,于2009年主導成立了順豐航空公司,目前順豐航空機隊規模已擴充至36架,其中20架貨機來源于租賃。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3.1萬億元,到2016年將增至6.5萬億元,年均增幅接近30%。伴隨跨境電商交易的穩定增長,“順豐們”未來勢必需要更多的飛機。
陸佳佳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航線的大幅增加以及航空公司網絡的擴張,必然會影響飛機租賃市場的總體需求,進而給這個領域帶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尤其是中國,競爭會更多,因為這個市場實在是太大,當前飛機租賃市場也呈供不應求的局面。”陸佳佳表示,“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雖然我們談論的是中國的租賃公司,但其實大部分租賃公司的飛機來自世界各地,租賃對象也是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所以,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的租賃公司不僅服務中國的航空公司。”
李暉告訴記者,“美國目前約有27800多個機場 (其中90%是通航機場),中國現在(不算軍用機場)大約有700多個機場,差距很大,這帶來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的航空租賃市場,特別是在低空領域開放后,會是一個井噴式的發展。”
蘭迪·廷塞斯近期在北京表示,未來20年,中國民航市場將以6.6%的年增長率增長,北美增速約為2.3%,到2033年,中國將超過北美,成為最大民用航空市場。
中資出租人占有率加大
談及目前中國市場的格局,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行業分析師吳修乾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我國的航空租賃市場上,內資主要以航空公司、傳統租賃企業以及銀行系為主。整體來看,外資航空租賃企業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但中國航空租賃企業的實力也在逐漸增強,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
記者了解到,我國國內的租賃公司的飛機租賃業務起步較晚,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國內租賃市場幾乎被國外飛機租賃公司所壟斷。
這一局面從2007年起被逐漸打破。2007年1月,銀監會放寬了對租賃業的規管,根據當時頒布的《金融融資租賃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下幾類人可為金融租賃公司出資人,包括中國境內外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商業銀行、中國境內外注冊的租賃公司、在中國境內注冊的、主營業務為制造適合融資租賃交易產品的大型企業,以及銀監會認可的可擔任主要出資人的其他金融機構。
其中,對商業銀行的最低注冊資本要求由人民幣5億元降至1億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最近1年末資產最少達到人民幣800億元,且需要連續兩年錄得盈利。
對租賃公司和主業為制造的大型企業的資產要求,分別是最近1年末資產不低于100億元和50億元,連續兩年盈利,對于后者特別要求其最近1年年末凈資產率不低于30%,主營業務銷售收入占全部營業收入的80%以上。
在政策紅利下,符合條件的各大資本紛紛開設租賃公司。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接受銀監會監管的金融租賃公司已達到24家,資產總額超過11000億元,作為金融租賃業一塊必爭的蛋糕,飛機租賃業也迎來快速發展。
航空咨詢機構航升的數據顯示,2007年~2013年,中資出租人大幅增加,市場占有率由9.1%擴大至37.8%。以機隊規模計算,截至去年末,9家中資出租人已經進入中國20大飛機租賃公司之列,工銀租賃、長江租賃、國銀租賃、交銀租賃等多家租賃企業成為國內飛機租賃業排頭兵。據航升預測,未來中資出租人的市場占有率將繼續擴大,于2018年達到55%。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辦發 (2013)108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飛機租賃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視為我國飛機租賃行業的重大利好。《意見》稱,今后10年到20年是我國大飛機市場開拓和航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飛機租賃發展的黃金時期。
租賃企業掀落戶潮
為了進一步發展中國的飛機租賃業務,盡快實現在2030年前,使我國成為全球飛機租賃業重要聚集地的戰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中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成立SPV(特殊目的公司,可以是法人實體,也可以是空殼公司),支持飛機租賃業務的發展。
天津、上海等城市可向在當地注冊成立的飛機租賃公司提供優惠政策,包括稅務結構優化和簡化外幣結算手續,此舉令中資租賃公司較之外資租賃公司更具競爭力。
“中國的租賃公司通過保稅結構做飛機租賃,跟國際大型租賃公司,比如GECAS和ILFC在愛爾蘭為中國航空公司做的業務相比,成本因為稅務結構的優化能夠降低7%~11%。”李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飛機租賃是非常個性化的產品,一架飛機租賃年限一般是8年~12年,這期間可能涉及境外購買、國內收租金再還境外的本金利息,要規避很多的匯率和利率風險,有時也會有資產證券化、保理和交易的需求。“當租賃提出上述設想時,東疆的專業化平臺能夠幫助做一些政府協調以及政策功能突破的工作。”李暉稱。
在東疆,大量的飛機租賃公司使用了SPV的模式,如民生租賃有150家SPV,工銀租賃和國銀租賃也有60~70家SPV。“但我國沒有SPV的立法,每一個SPV都是一個獨立法人,意味著每一個SPV都要獨立在工商、稅務繳稅、申報等,東疆則會幫助企業打理大量繁瑣事務,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談到東疆扮演的角色時,李暉坦言。
截至2014年9月底,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已累計注冊各類租賃公司771家,其中飛機租賃公司已超過500家,累計交付各類飛機達415架。據統計,自2013年起,東疆保稅港區交付的飛機數量占到我國以租賃貿易引進的飛機數量的90%,東疆保稅港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飛機租賃中心。
通過專家式+管家式服務,東疆已形成了一個扶持創新性租賃產業發展的良性環境。除天津外,借助飛機租賃相關支持政策,上海自貿區也有望成為新的飛機租賃企業聚集地。
交銀租賃董事長陳敏此前公開表示,“交銀租賃已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簽訂意向,將通過上海自貿區為國航引進2架波音777飛機,成為上海自貿區首個飛機經營租賃項目。”
據悉,除國內知名飛機租賃公司、發動機租賃公司的總部落戶上海外,上海還吸引了數十家國際性的大型飛機租賃、航空器材租賃項目公司落戶。有機構報告指出,受益于自貿區的優惠政策,飛機租賃業務量將有望得到極大提升。
向經營性租賃轉變
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行業分析師吳修乾向記者表示,我國航空租賃起步于1980年初,雖經過30多年的發展,但航空租賃的法律、稅收、監管及會計四大支柱尚不夠完善,配套制度也不夠健全。與國際化水平較高的飛機租賃市場和企業規模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從市場增長率、需求、競爭狀況及用戶特點等方面分析,我國航空租賃還處于發展階段。
長期以來,國內金融租賃公司在飛機租賃等大型資產租賃業務中,更多采取的是融資租賃方式,類似于房屋按揭貸款,造成租賃公司與銀行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競爭。近年來,各大航空公司正在極力改變這一現狀。
目前有將近160家租賃公司的總部設在東疆,李暉稱,“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國內做不動產租賃,以融資租賃為主,但對于流動性比較強的租賃標的物,隨著中國租賃公司經營水平的提高,正在從融資租賃向經營性租賃過渡。就飛機租賃而言,比如2009年、2010年時,工銀租賃、國銀租賃、中飛租都在做融資租賃。隨著自身水平的提高,以及從航空公司引進人才,一些公司占到更多數量的標的,甚至是越來越多的公司,采用的是經營性租賃方式。”
對此,陸佳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市場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市場,現在整個租賃市場環境日益改善,會有越來越多的租賃公司進入。未來經營性租賃在中國會呈不斷增長的態勢。從全球來看,大部分航空公司也更愿意使用經營性租賃。”
飛機租賃市場蛋糕雖大,由于所涉標的大,租賃時間長,且橫跨金融、會計、國際貿易、保險、法律、航空等領域,要求從業人員對資產有著專業化的管理和準確的趨勢判斷,對相關人員的專業性要求非常高。
伴隨金融形式不斷創新,飛機租賃形式也將不斷豐富。在我國為數不多的飛機租賃從業人員中,具備各方面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屈指可數,目前國內僅南開大學開設了租賃專業,這也拉大了與國內外飛機租賃企業間的差距。
陸佳佳坦言,國內的飛機租賃業的前景固然是很好的,不過還需要更多專業人士,才能保證與國外的行業巨頭展開競爭時不會處于弱勢。
“國內現在租賃行業專業和高級人才的缺口將近50萬。目前我們每月新注冊的總部型租賃企業就達3~5家,需要大量的行業內財務、風控、規劃等人員,從而很好地把控住風險點和收益點。”李暉表示,“人才庫的設立,也將為企業帶來人才支持,進一步促進整個租賃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