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航空:飽和的香港和空曠的大陸
圖1:公務機資料圖片
近年來中國公務航空逐漸興起,乘坐公務機出行對于很多國人來說還是件新鮮事,然而對于香港特區的商務人士來說,公務機早已成為他們為商業活動爭取時間的首選。位于香港的國際商務航空顧問有限公司(Jetsolution)是一家提供專業航空咨詢的顧問公司,可為私人飛機擁有者、法律金融機構以及航空企業提供全面支持。國際商務航空顧問公司總裁胡穎詩女士日前接受了本報的專訪,與我們分享了她對中國公務航空的見解。
記者:您能否對比一下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公務機發展環境和潛力?您認為中國內地的公務機運營商應該關注哪些贏利點?
胡穎詩:近年中國內地公務機市場發展蓬勃,據國際著名財富研究公司Wealth-X在1月份的報告稱,未來一年,中國超高凈值人群將增加9個百分點,達到12250位(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超高凈值人士),他們每年平均消費57萬美元在奢侈品上,當中有一半對購買公務機感興趣。

圖2:國際商務航空顧問有限公司總裁胡穎詩
中國內地公務機需求日漸增加,市場在這短短一兩年間涌現不少新的公務機運營商,其中有外國的運營商也有航空公司,或由機主發展的運營商,單是去年國內便有48家公務機運營商在籌建。隨著中國政府開放低空領域,未來將有更多輕型公務機運營商加入,令公務機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雖然中國的公務機需求大,但由于運營商數量增長太快,相信會出現汰弱留強的現象,這有助于提高各公務機運營商的服務素質。
香港的公務機發展較早,不論基礎設施,還是航空專業人才,都優于內地。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也是通往內地市場的最大通道。由于內地公務機市場尚處于萌芽階段,不少內地客戶會以香港的公務機運營商作為首選。近期香港政府及航空業界,常舉辦有關航空業的論壇和活動,鼓勵年輕人加入航空事業。
由于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民航發展需求龐大,基礎配套已經不足以應付與日俱增的公務機。以香港為基地的公務機已達80架之多,停泊機位有限,以及維修機庫不足,商用航空區資源已接近飽和,相信停泊及維修的未來的發展潛力將不如內地。為配合這迅速發展的趨勢,去年7月8日,國務院推出促進民航業的發展藍圖,將在沿海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建多功能公務機機場,令北京和上海的公務機運營和維修進入新的里程。預計在十年內,公務機在內地市場,必定有驚喜的發展。
本土公務機運營商相對其他外資運營商,更了解中國公務機體制、政府架構及運作方式,這可免卻文化差異的不便,與客戶及合作伙伴建立更良好的關系,中國運營商更能洞悉客戶所需,以便提供更貼心的服務。另一方面,外資公司在中國行商,會有稅務及擁有權的限制,中國運營商則可免卻這問題。
記者:香港的公務機客戶需求傾向是怎樣的,有哪些特色?
胡穎詩:香港公務機客戶主要是因業務上的需要而購買公務機,他們需常到外地公干、找尋商機。他們多半也是包機的客戶,對公務機的便利及好處已有相當了解。另一方面,香港有不少來自歐美的客戶,他們對公務機十分了解也有使用公務機的習慣,因此定居香港后,也把這習慣遷移過來,并采購適合自己的公務機。不過大多香港購買者都是些較成熟的客戶,所以不排除會選購二手公務機。由于這些客戶需來往到內地或歐美,所以駐扎在香港的公務機有不同型號和航程。
記者:香港的私人公務機俱樂部多嗎?大多是以怎樣的商業模式運營?現在的經營狀況如何?
胡穎詩:雖然香港公務機市場發展較成熟,歷史較悠久,但由于香港公務機客戶采購飛機多是為了出差及機上商業談判,客戶一般保持低調,要求高度私密,所以暫未興起私人公務機俱樂部。不過香港卻有專門提供高端會員服務的公司或私人會所,他們可為客戶提供所有奢華服務,當中也包括安排包機服務。
記者:大多數內地的運營商致力于引進大型豪華型公務機,香港是這樣嗎?您對于內地以及香港的輕型公務機市場是如何看待的,前景如何?
胡穎詩:內地客戶偏愛機艙較寬敞﹑中遠程的公務機。寬敞機艙可讓乘客感到非常舒適,提升高端私人享受。加上客戶或航空愛好者普遍使用公務機作商業談判﹑款待公務要員﹑會面家人或朋友作海外度假,每航程載有8-12名客人不足為奇,因此會較偏好豪華型公務機。由于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從南到北距離是5500千米,從東到西距離是5345千米,而輕型公務機最遠的航程不過3500千米,所以選擇中遠程公務機會比較合適。
香港客戶使用公務機的主要原因是出差,涉及地方遍及亞洲、歐洲及北美。所以他們選用公務機之型號其實也類近內地客戶。
我們可以預見輕型公務機及超輕型公務機市場在內地具發展的潛能,這是因為內地現有的陸路及鐵路在某些地區還不發達。如用此類型公務機代步,便能縮短行程所需的時間,大大提高生產力。
反觀香港卻是個國際航空樞紐中心,來往的航線都屬于中遠程,所以輕型或超輕型公務機市場的可行性不大。除非日后技術再進步,能令輕型及超輕型公務機航程達到4800千米以上。

圖3:公務機資料圖片
記者:香港運營商的機隊中,二手公務機常見嗎?您認為二手公務機買賣會不會在未來成為一個被看好的贏利方式?
胡穎詩:世界公務機交付數量將逐步增加,自從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二手公務機便大量充斥市場,這也推動了全球二手公務機市場的繁榮。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保養良好的二手機的性能和安全性與新機差距不大,不過價格相對較低,性價比較高。香港二手機交易市場比較發達,但在內地這個市場還沒有這趨向,原因是內地高端消費群皆抱著有錢就要買最新﹑最大﹑最好的觀念,所以傾向購買全新公務機居多。
一般全新飛機的交易需要大約兩年半的時間,期間牽涉制作、內部裝飾、驗收及安排交付。相比二手飛機,一般交易手續大約只需3到6個月,時間相對短,可盡快為機主執行飛行任務。另外二手公務機選擇也較多元化,也可選擇適合個人和內飾較新的飛機,我們曾協助不少機主量身訂制他們專屬的公務機。經裝潢及翻新的二手公務機,飛行感沒兩樣,但整體成本卻比購買新飛機低,感覺較實用。
有些內地客戶因為覺得交付期太長,也向我們咨詢有關二手公務機的差別。只是二手飛機市場尚未成熟,他們對二手飛機市場上了解不多,加上身邊有公務機的朋友也是購買新的,最終大部分的人還是偏向購買新的公務機。我常常提醒客戶,公務機是帶來經濟效益、節省時間成本的一個便捷工具。
無論如何,開拓內地二手公務機市場,首先讓客戶明白該市場的利弊,加深客戶對二手公務機的認識,令買家更易“入場”成為機主,相信可助中國公務機市場長遠發展。所以我們抱著對以上的信念,盡量多了解客戶的需要及提供中立的建議。
記者:公務機的售后、維修服務是否能滿足中國本土公務機隊的需求?在您推薦機型時,除了售后,還有哪些因素是影響購買意向的?
胡穎詩:如汽車及其他交通工具,公務機的日常維修對飛機的安全是最重要。雖然不是所有故障都需要馬上處理,但遇到大型維修或故障時,便需要由原廠協助。因此,在推薦公務機時,會特別注意售后服務及維修的配套。若該制造廠在本區域設有完善的維修設備,當地也擁有較多維修人員或擁有該機型維修牌照的人才,可確保飛機的日常維修質量。此外,公務機常飛到不同地方,在外地遇到故障的情況也相應提高。若該廠家的維修基地遍布全球,即使在外地遇到故障,也能盡快安排搶修。
灣流、波音、空客、龐巴迪、巴航工業等都是國際知名的飛機廠,擁有悠久的制造公務機的經驗,他們在全球亦擁有完善的售后服務。而在中國,隨著公務機需求增加,歐美經濟疲乏,不少大型飛機制造商都把業務發展重心移至中國,除了設辦事處外,亦紛紛完善其售后服務,如灣流去年便宣布與中方合資建立北京公務機服務中心,并于年底前開業;龐巴迪在2011年便計劃在中國將大力擴展對其商務飛機運營商的售后服務,在中國新設立了地區支持辦事處(RSO)、零部件倉庫和外場維護廠(LMP)。至于波音公司(Boeing Co.)、空中客車公司(Airbus S.A.S.)及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 S.A.),他們都是民航飛機的制造商,他們在中國設有完善維修配套,可支持中國客戶的需求。
消費者在購買公務機前,需要考慮個人預算、飛行需要、飛行習慣及用途,透過專業及中立的顧問公司,按市場走勢、各飛機型號及資料,再配合法律﹑財務以及技術分析,建議最合適機型。最佳選擇在于該款的飛機是否能為您在生活和事業上帶來最高的回報。
記者:在您做咨詢時,是否遇到過客戶提出訂制化需求?客戶對哪些訂制類的服務感興趣,香港客戶和內地客戶有別的傾向嗎?
胡穎詩:國際商務航空顧問擁有豐富的內飾裝潢改裝的經驗,尤其是在二手公務機內飾改裝方面。因為二手公務機購買成本較低,機主便有更多資金用作添置豪華內飾,他們視飛機如其天上的家。購買二手飛機時,自然希望打造個人風格的飛機。我們過往便曾為不少機主度身訂制他們專屬的公務機,讓我分享一次內飾改裝經驗。
我們曾經遇過一位香港的客戶,他想為自己的公務機內外飾裝潢。在跟他咨詢的過程中,了解他的喜好,例如說喜歡什么顏色、什么樣的格調,然后我給他多幅設計圖選擇,客戶看了后,對我表示希望能設計更具風格的地毯,于是我另找設計師設計出獨一無二的圖案,那位客戶見了后很滿意,直接要求樣本。要訂制一個地毯圖案得耗費相當長的時間,還好我們公司和眾多廠商都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基于這我們能在最短的時間把樣本版運過來給客戶確認。該客戶見了十分高興,還對我們的專業、速度以及耐心給予最高的評價。他的飛機也因此擁有全球獨一無二、專屬的訂制地毯設計。而機主對其機身噴漆更有要求,務必金碧輝煌,我們便嘗試向廠方及民航局申請用金屬涂層作為機身顏色,最終亦通過了所有的批核。
香港客戶在內飾設計會選擇較簡單、現代的設計,但對品質要求很高,較嚴謹。內地客戶則因視私人飛機為身份的象征,故多喜好華麗的內飾,追求最高端的材料。不過內地客戶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沒有那么講究。其實在和內地客戶談生意最重要的是得到他們的信任,及提供一站式服務及選擇以省卻他們繁瑣的程序。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