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距航空救援有多遠法(圖)
航空救援
核心提示:上個月,影片《速度與激情7》在全國各大院線火熱上映,片中除了傳統的飆車場景吸引眼球外,還融入了諸多的軍事元素,比如運輸機空投超跑、賽車與無人機大戰等。其實在很多好萊塢大片中,都可見諸如此類的飛機參加緊急救援的場面,媒體報道中,也見過直升機接送被困群眾或者危急病人的消息,航空緊急救援,到底是鏡花水月的空想,還是已經照進了現實?
航空緊急救援難,難在法規卡脖
2014年12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63號文件《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該意見的出臺,為航空緊急救援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2015年被稱為是中國應急產業發展的元年。
目前,我國從事通用航空業務的注冊企業近百家,通用航空全行業飛機的數量在冊也已近千架。據記者了解,每當國內發生地震等災害的時候,這些企業就會毛遂自薦參與緊急救援,但絕大多數不會獲批。2013年4月20日,蘆山地震發生后,很多通用航空企業紛紛宣布,旗下數十架直升機待命,隨時可以趕赴救災,但真正進入災區參與抗震救災的通用航空直升機卻屈指可數。這是因為法規層面的瓶頸長期得不到解決,我國對通航區域、航空器管理限制嚴格,使得多數通航企業的飛機飛行區間、飛行高度都受影響。
自汶川地震以來,這些通航企業的負責人多次呼吁:將通用航空飛機納入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中,并建立更加廣泛的社會化通用航空應急救援體系。
“通航在災前計劃、災后援助、災情偵查、安保與救援中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自然災害發生往往導致交通設施損毀,此時,通用航空是最好、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救助工具。”某業內人士這樣說。
但現實是,目前國內的航空應急救援力量還主要集中在軍隊、公安部警用航空、民政部應急救援中心、民航局以及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等“國字頭”的救援隊伍,民營航空隊伍尚未納入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中。一方面是災害無情,人民群眾急需救援,另一方面卻是近千架飛機“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方面,安陽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低空資源優勢:有4420平方公里3000米以下的低空開放空域,而且常年可以飛行。
航空緊急救援難,難在費用太高
去年8月份,北京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首次購進兩架“空中ICU”直升機,當時被媒體稱為是全國首架交付使用的“空中ICU”,這架專業醫療救援直升機機艙內配備了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呼吸機等專業醫療設備和系統,不僅能載客七到八名,同時還擁有非常大的醫療物資儲存空間。此外,999急救中心有40個急救站設置于交通隊中,在遇有重大事件、重癥患者時可啟動聯動預案,并派出直升機救援。
而早在2011年,京津冀地區的緊急救援圈已經初步形成,直升機是重要的救援轉運工具。這意味著,身陷危急、重癥的普通市民,理論上也能享受到直升機的快捷轉運服務,當然費用不低—約為每小時5萬元。去年11月份,該“空中ICU”直升機飛往山東德州接來一位北京籍危重病人,一來一回收費近20萬元。雖說生命無價,但這么高昂的費用卻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
不僅醫療救援,所有的航空緊急救援均面臨成本問題。對于成本高這個首要難題,業內人士深有感觸。在國內較早開展航空緊急救援業務的某通航企業董事長就這樣說:“只要直升機一開動,出動救援,費用都是以萬元為單位計算的,然而目前對普通老百姓實施的航空緊急救援是不收費的。僅靠政府補貼,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有專家建言,航空緊急救援是一個投入高、見效慢的行業,可以借鑒美國、德國的經驗,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由政府扶持開展航空緊急救援保險業務,把航空緊急救援納入社會保險中,從民眾的保險金中拿出一小部分投入到緊急救援直升機的日常訓練維護、救援任務的經費中。當然,這需要以國家經濟實力和完善的航空緊急救援網絡作保障。而在此之前,實施商業化的航空救援保險是可行的,由保險公司推出航空救援險,讓有實力的有識之士優先享用這一高端服務。
航空緊急救援難,難在人才少
“我國航空緊急救援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此類救援在設備、人員、基地等方面都嚴重缺乏。”今年4月,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總干事陳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這樣說。
據介紹,針對我國航空緊急救援的現狀,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正制定產業標準,凝聚社會資本,推動中國社會緊急救援產業發展,形成中國緊急救援物資產品、技術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和營銷,同時推進緊急救援體制和法規體系建設,參與重大緊急救援議案的制定和鑒定,配合有關重大緊急救援事項,以及國內國際緊急救援的合作與交流。據了解,我國將按計劃逐步在全國建設850個符合國際標準的航空緊急救援基地,加快構建航空緊急救援體系。
陳平表示,在我國,航空緊急救援是新生事物,是新興朝陽產業,其蓬勃發展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而眼下,航空緊急救援產業正面臨人才匱乏的現實難題。目前,隨著我國航空事業的迅猛發展,民航企業、通航企業均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而航空緊急救援要求救援人員有專業救援知識、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紀律性,此方面專業人才更是稀缺。
“航空救援產業屬于資本、人才、技術高密集型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涉及范圍廣、投入產出大、項目多,蘊藏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豐厚的經濟效益。”陳平對中國航空緊急救援產業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為,作為朝陽產業,只要能以科學的方式克服困難,其前景仍然可期,各地、各企業均大有可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