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燒秸稈”也能翱翔
作為飛機的“血液”,燃料使用問題備受業界關注。
近日,英國航空公司(下稱“英航”)宣布,2017年年底,所有英航從倫敦城市機場起飛的航班都將以秸稈等垃圾為燃料,以減少碳排放。
除了航空燃料,在美國、巴西等國,生物質能還廣泛應用于汽車燃料。
然而在我國,相比風電、光伏,生物質能一直扮演著“配角”,上千億市場蛋糕仍有待發掘。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表示,在“十三五”目標建議中,生物質能要比“十二五”翻一倍,生物質能在“十三五”期間有望迎來大發展。
航空生物燃料實現常規供給
2011年11月,荷蘭皇家航空在中國購買2000噸“地溝油”,用于轉化成航空用油,航空生物燃料這一專業名詞正式進入公眾的視線。
英航在航空生物燃料研發上一直處于業界先鋒地位。該公司近日宣布,到2017年年底,所有英航從倫敦城市機場起飛的航班都將以秸稈等垃圾為燃料。
但在這些垃圾成為燃料之前,它們將在“綠天”被加工處理。這是一家位于倫敦東部的生物燃料工廠,目前正在建造中。每年該工廠將接收約50萬噸城市垃圾并將其中的有機成分轉化為6萬噸噴氣燃料。
早在2012年,英航就同Solena燃料動力公司簽署了投資及消費協議,共同打造“綠天”倫敦合資工廠。該工廠計劃于2017年完工,將創造多達150個長期就業崗位。
挪威的奧斯陸機場是首家實現生物燃料常規供給的機場。根據機場運營方Avinor與荷蘭皇家航空、漢莎航空、斯堪的納維亞航空之間簽署的協議,燃料供應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將為約3000架次航班提供66萬加侖的50%混合生物燃料。
為何眾多航空公司將目光投向生物燃料技術?因為它們別無選擇。
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未來20年內,全球年均航空客運量將達到73億人次。但是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航空業不對燃料進行升級,在目前的碳排放政策下,這一需求很難被滿足。
“不同于地面運輸行業,航空業沒有太多的備選項,生物燃料幾乎是唯一的低碳解決方案。”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生物能政策專家黛比·哈梅爾說。
汽車生物燃料已趨成熟
除了航空燃料,生物質能也廣泛應用于汽車燃料。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供應純汽油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發展替代能源、采用乙醇為汽車燃料最為成功的國家。巴西1976年就實施了世界上最大乙醇利用計劃——普洛阿爾庫爾計劃,經過近30年的努力,全國燃料乙醇年產量已經從最初幾萬噸,發展到如今的1400萬噸。同時,蔗渣發電率也得到大大提高,發電若自給有余,則出售給國家電網。巴西對在甘蔗發酵生產乙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工業廢水采取資源化處理,這樣既保護了環境,又降低了乙醇的生產成本。
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乙醇燃料使用國,其酒精燃料工業是建立在從玉米中提取乙醇的基礎上。目前,美國生物乙醇生產總量估計年產63億升或更多,占燃料油總銷售量的10%,約有1億輛機動車使用含有乙醇的汽油,在美國銷售的汽油有三成以上是與乙醇混合的。美國計劃在2020年使生物質能耗達到總能耗的25%,到2050年達總能耗的50%。
資料顯示,目前生物質能源占美國能源消耗總量的5.4%,比風能、水能以及太陽能的利用率都要高。據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未來這一比例將增加到2040年的7.1%。
千億市場蛋糕待掘金
在我國,生物質能收獲的關注和認同遠不及風能、太陽能。去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超過4.4億噸標準煤,生物質能占比不到1/10。
據了解,生物質能的利用形式具有多樣化,不僅可以發電、供熱,還能轉化為液體燃料,但這種能實現“碳零排放”的生物質能源,卻因各種原因一直難以發展壯大。
“生物質能發展落后,這里邊有技術問題、認識普及問題,還有政策問題。”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介紹,我國生物質能的發展起步不算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農村小型沼氣池大發展解決了當時農村落后的能源利用狀態,把清潔能源帶入了廣大的農村地區。近些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傾斜扶持,使得風能、太陽能迅猛發展,而生物質能的應用卻有待挖掘。
根據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今年我國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需達到1300萬千瓦。
目前看來,要如期完成上述目標并不樂觀。不過一旦發展局面被打開后,生物質能所蘊藏的千億元市場就會得到釋放。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張杰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保守估計,按照8000元/千瓦的投資計算,2020年生物質能發電量規劃為3000萬千瓦,其蘊藏的市場投資價值達2400億元。
而這僅僅只是生物質發電潛藏的市場價值,如果生物質燃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質液體燃料在“十三五”期間也能迎來大發展,為提振農村經濟、反哺農業帶來的連鎖反應價值則難以估量。
國內新能源企業的探索
盡管市場潛力無限,但生物質能企業虧損甚至破產退出的事件卻也屢屢見諸報端。究竟生物質能如何才能發展壯大,企業又該如何方能實現盈利?從國內優秀生物質能企業的商業模式中,或許可以得到啟發。
廣州迪森熱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是生物質成型燃料。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迪森股份創新了“能源+設備+服務”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根據客戶需求,迪森股份不僅向客戶銷售熱力或燃料,還提供熱能運營管理的全套服務,而且客戶所需的熱能運行裝置也由公司投資購置。這種墊資型商業模式對客戶來說,不用承擔投資風險,且運營成本更低,有動力與公司長期合作。這種創新的商業模式有利于公司迅速拓展市場。
位于武漢的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是我國生物質能發展道路上的領軍企業,是上市公司凱迪電力的控股股東。凱迪電力自建了原料收儲體系,深入到了田間地頭。在凱迪電力所屬生物質電廠周圍一百公里范圍之內,農民可以通過向凱迪出售秸稈、樹枝等農林廢棄物獲得收益。凱迪電力通過建設村級收購點與加工點,吸納了大量就業。凱迪電力在對收購來的農林廢棄物進行加工后,在電廠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支持經濟發展的電力商品。這一產業鏈模式提高了農民收入,有效減少了秸稈焚燒帶來的霧霾問題,也讓企業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董事長陳義龍介紹,目前陽光凱迪生產的燃油經測定,可以替代化石燃油,供汽車、飛機等使用。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德宏南亞航空成功首航
- 下一篇:中航工業與中國科大將共建量子技術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