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醫院樓頂建停機坪 病人下飛機直接進手術室

成都軍區總醫院綜合大樓屋頂的停機坪,面積達590平方米。攝影 呂甲
在人跡罕至的山谷遭遇險境,生命垂危,周圍道路不通,救援力量無法及時抵達,怎么辦?就在絕望之時,一架救援直升機呼嘯而來,從天而降,為遇險者帶來生的希望。
這一聽上去就像電影大片中的鏡頭,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就將發生在我們身邊。2月26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四川省衛生計生委獲悉,今年我省就將啟動空中救援體系建設。目前,成都軍區總醫院空中停機坪已經建成,而成都現代醫院也在著手修建停機坪。未來,四川21市州都要有能力響應空中救援。空中停機坪數據距離地面90米直徑28米面積590平方米承載直升機重量4噸
記者探訪
90米高空建起停機坪 面積比籃球場還要大
26日上午,春光明媚。記者來到成都軍區總醫院,站在新落成尚未使用的綜合大樓屋頂,暖風拂面。在距離地面90米的空中,記者腳下,是一座590平方米的圓形直升機停機坪。綠色的地面中央嵌著一個白十字標志,一個紅色的大寫“H”猶如靶心一般。工作人員說,綠色的圓代表著生命與希望,而紅色的“H”則代表著直升機。
在停機坪的一角,有著“04t”的字樣,代表這個停機坪能夠承受的直升機重量為4噸。
西側,是一個專供運送病人使用的液壓升降機,它相當于是一部慢速電梯,病人通過直升機送到停機坪后,可在第一時間通過這部“電梯”直達手術室,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
據介紹,這是成都市首個在醫院大樓屋頂修建的停機坪,也是我省第二個醫院停機坪。該停機坪距離地面90米,直徑28米,面積590平方米,比籃球場還大。
樓頂上建停機坪用什么樣的材料?
據施工人員介紹,停機坪地面由特種鋁合金制成,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彈性和抗震性都非常高。當然,這種材料價值不菲,單建停機坪的造價就在五六百萬元,加上樓體結構加固等其他費用,整體下來耗資在2000萬元。

成都軍區總醫院綜合大樓屋頂的停機坪,面積達590平方米。攝影 呂甲
業界動態
什邡市二醫院:停機坪6年前建成沒用過 今年擬花2000多萬買飛機
其實,建空中停機坪,成都軍區總醫院并非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早在2010年,什邡市第二人民醫院就在樓頂建成了省內第一家醫院停機坪,并于2011年6月宣布投入使用。該院執行院長楊川義說,當年之所以要建停機坪,是受到“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動的啟發。醫院希望建了停機坪后,再遇到類似災難事故時能更加方便地把傷員轉運出去,讓他們得到及時和更好的救治。不過,5年多來,這里的停機坪還沒有使用過。
26日下午,楊川義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今年醫院準備斥資2000多萬元購買一架法國制造的急救直升機,開展高端救援業務。為此,醫院還在著手引進飛行員,目前已向相關部門申請報批。
成都現代醫院:正辦理修建停機坪手續 進展順利3月將正式啟動
在醫院建停機坪,民營醫院也沒閑著。根據規劃,成都現代醫院或將成為我省第一個建停機坪的民營醫院。
該院楊院長26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醫院已與相關職能部門對接,正在辦理修建停機坪的手續。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今年3月將正式啟動停機坪的建設。
“停機坪使用率肯定不會高,我們沒想過要把空中救援發展成為一個賺錢的項目。”楊院長說,建停機坪更多是出于應急考慮,更多是為了給公共安全提供保障。
前車之鑒
醫院沒有直升機停機坪 只能降洛帶 再花1小時轉運
2014年9月25日下午2:30,一架貝爾407直升機降落在成都龍泉驛區洛帶機場,一位年近8旬的老太太被抬下飛機。這是一位高齡危重病人,因突發腦梗塞,并伴隨冠心病、肺部感染,從安岳縣人民醫院緊急轉院至成都。
隨后有報道稱,這架直升機屬于安岳縣一位富豪,他此舉是為了讓病危老鄉得到及時治療。
其實,那次空中救援也暴露出問題:因為成都的醫院沒有停機坪,飛機只能降落在洛帶,再由120救護車轉至醫院。
時隔兩年,當時執行那次飛行任務的四川駝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車天發,對此仍有些耿耿于懷。接受采訪時,他說,在國外,空中救援頻率高,收費卻并不高,而我國的空中救援體系仍處于發展階段。就拿兩年前那次救援來說,由于醫院沒有停機坪,空中救援快速反應機制的優勢無法體現出來,“從洛帶機場通過救護車把病人轉到川大華西醫院,又花去了一個多小時。”

升降機使停機坪和手術室實現了無縫對接,可保證病人第一時間得到救治。攝影 呂甲
關注焦點
如何廣泛開展軍民融合是空中救援體系的關鍵
“直升機對病人的短程運輸意義重大。”成都軍區總醫院院長楊永健說,以心肌梗死患者為例,90分鐘的黃金救援時間一過,患者的存活率將大打折扣,如果能通過空中救援縮短送醫時間,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于有效救治,對患者當然是好事。
但由于編制、經費、人員等原因,絕大多數醫院自行配備直升機的條件尚不具備,盡管直升機空中救援在技術上沒有大問題,但要大范圍推廣,還亟待建立完善的空中救援體系,“如何開展廣泛的軍民融合是關鍵。”楊永健說。
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都軍區總醫院的管理層給出了一些建議。比如成立統一的指揮協調機構;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明確救援的原則和范圍,由在現場的急救醫生依據患者情況及周邊環境,判斷是否需要直升機參與救援,再向直升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提出申請,由當地醫療機構和直升機場站根據傷病情況和直升機戰備情況決定是否出動,這樣既能避免寶貴的直升機資源被浪費,也能保證直升機救援作為一種常備手段,更加合理公平地運作。同時,應簡化飛機動用審批程序,定期進行空地一體應急救援綜合演練,編配應急救援醫療模塊,培養“飛行醫生”等。
專家看法
空中救援離百姓很遠?下決心推動會逐漸普及
動用直升機救人,這是在電影大片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在很多市民看來,這種生活離自己很遙遠,即便有空中救援,可能使用者也“非富則貴”。
對此,四川駝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車天發并不這么看。他認為,只要政府下決心大力推動,空中救援也可以像國外那樣成為常態,逐漸得到普及,離老百姓更近。當然,這需要老百姓在參加保險時多交一筆錢,“每個人可能只多交很少一部分錢,但積少成多,通過保險基金分擔每次救援的費用,老百姓的負擔就很輕。”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應急辦主任、國家(四川)緊急醫學救援隊隊長、原四川省急救中心主任胡衛建看來,“平民化的空中救援工作,還面臨很多復雜的實際問題。”他說,首先面臨空中航線開放的問題,這不僅需要跟軍方協調,還要與航空部門協調。他認為,為了救援飛機能到達更多地方,需開通多條航線,涉及的航空公司會很多。
同時,胡衛建認為,推動空中救援工作開展僅靠醫院、航空公司的力量遠遠不夠,“建議政府全面布局,把它作為一項工作內容來推進。”

停機坪緊急逃生通道。攝影 呂甲
官方回應
未來我省21市州均建航空救援響應機制
來自四川省衛生計生委的消息,今年5月,我省將開展一次航空醫療救援演練,這意味著我省空中救援體系建設將正式啟動。未來,我省21市州都要建立航空救援響應機制。
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5月的演練是為適應突發公共事件航空醫療救援的需要,通過演練,進一步加強我省在航空醫療救援方面各應急組織機構之間的協同配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航空醫療救援的組織指揮、快速響應及處置能力。
官方希望通過演練檢驗突發公共事件航空醫療救援預案,查找存在的問題,完善救援處置流程,同時通過開展航空醫療救援演練,檢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航空醫療救援所需應急隊伍、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準備情況,發現不足及時予以調整補充。
當然,鍛煉隊伍、磨合機制、科普宣傳和體系研究都是其目的,期待通過開展航空醫療救援,發現航空醫療救援的體制上的不足,總結經驗,制定航空醫療救援的標準化體系,為在我省乃至我國建立航空醫療救援體系提出寶貴經驗與合理化建議。
救援案例
派直升機進藏轉運重病戰士轉危為安
2月26日,浙江省湖州市一家工廠的倉庫里,張海峰正為一批批物料的進出忙前忙后。他和女友已計劃好,5月初辦結婚酒席。
“我把度蜜月之地選在四川。”張海峰說,四川是給予他第二次生命的地方,他對這片土地感情深厚。6年前,如果不是有了空中救援,他或許兇多吉少。
當時,張海峰在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高原孤島”西藏墨脫縣服役。2010年4月19日,他感覺頭暈、乏力、渾身酸痛。連續治療幾天,可身體每況愈下。部隊安排了一匹馬,一名戰士牽著馬,班長扶著張海峰,走了8小時才將他送到墨脫縣人民醫院。
經檢查,醫生懷疑他患了血液系統病癥。當地醫療條件有限,把他送出去救治,是唯一的希望。由于墨脫通往外界的山路被大雪封住,部隊從成都調直升機飛往墨脫,由成都軍區總醫院負責搶救。隨后,成都軍區陸航某團的兩架直升機從成都起飛前往墨脫,一架搭載病人和醫護人員,另一架提供后勤保障。
從墨脫到林芝,再到成都,一場拯救大兵張海峰生命的拉力賽上演……
最終,經過219天的科學救治和精心護理,邊防戰士張海峰告別了死神,度過危險期順利出院了。退伍后,他曾兩次專程來四川旅游。
26日,事隔6年之后,當他再次接到華西都市報記者電話時,非常激動。他說,如果當年不是出動直升機展開空中救援,及時把他送到成都,他可能兇多吉少。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