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神兵:津城打造空中“120”

2016年4月29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渤海石油管理局、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聯手打造的天津市空中醫療緊急救援通道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舉行簽約儀式。
螺旋槳發出的巨大“嗡嗡”聲由遠及近,一架紅白相間的EC155直升機,降落在渤海灣海上鉆井平臺指定地點。
此時是上午9點40分,海洋石油總醫院醫療隊迅速將一名在海上鉆井平臺作業,顱腦損傷的“危重傷員”送上直升機。
彼時,“危重傷員”的情況已經通過電話傳遞到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急救中心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消救支隊。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接到救援準備的同時,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消救支隊醫療人員和“120”急救車輛也已收到指令,及時到達指定的停機坪待命。
35分鐘后,救援直升機順利抵達濱海國際機場,機場“120”急救車輛迅速將“危重傷員”送往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途中,醫療人員在迅速檢查“危重傷員”情況的同時,與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急診科取得聯系,通報實時病情。
10點30分,“危重傷員”被送至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急診復蘇室,早已等候多時的醫生開始根據病情進行針對性搶救。
這是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海洋石油總醫院、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聯合舉行的綜合航空救援演練。從海洋石油總醫院接到患者受傷信息,到送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急診室,全程僅用時50分鐘。
對于重傷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應急救援就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搶奪每一分每一秒都至關重要。
但是,由于道路環境、交通擁堵等客觀原因,當120救護車無法及時趕到時,人們更渴望“天降神兵”——空中“120”的到來。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應急產業集聚發展,該《意見》的出臺,為航空緊急救援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
2016年4月29日,天津市空中醫療緊急救援通道簽約儀式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舉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院長張建寧,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副總經理徐煥然,渤海石油管理局作業協調部總經理張德林,天津市公安消防局副參謀長吳樵,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李世棟,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副院長章志翔,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黨委書記沈習春,海洋石油總醫院院長胡明秋,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副院長張鵬,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消救支隊黨總支書記王新廣等相關領導參加會議。
本次簽約合作,標志著本市第一條“標準化空中醫療應急走廊”正式開通。同時,它也是本市朝著探索建設“空中醫療救援基地”邁出的重要一步。對建立空、地聯合急救體系,加強空中醫療救援隊伍、設施設備標準化建設,打造立體化救援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將在市衛計委的統一部署下,重點在培訓專業急救團隊、完善“空中-海洋-地面”銜接流程、探索多樣服務模式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推動本市空中醫療救援發展。
“目前,空中應急救援還僅限于中海油井上作業的工人,但這只是我們在空中應急救援領域走出的第一步,我相信隨著社會需求越來越大,空中‘120’也將不斷發展壯大,空中應急救援一定會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張鵬院長說。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
空中應急救援四強聯手缺一不可
空管問題,一直是各地構筑常態化空中醫療應急通道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而坐落于天津港保稅區空港經濟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機場片區)內的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卻有著獨特地理優勢。
天津港保稅區空港經濟區是長江以北唯一的自貿區,服務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兩個國家發展戰略,憑借位于機場片區的獨特地理優勢,使構筑常態化空中醫療應急通道中最難的空管問題得以徹底化解。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副院長張鵬介紹說,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去年8月18日開業。9月,醫院領導班子就開始著手推進空中應急救援建設。到去年12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渤海石油管理局、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強強聯合的空中應急救援的框架基本形成。
“參與空中應急救援的四家單位,加在一起正好是一個閉合的環,缺一不可。”張鵬院長說,為了保障在渤海灣鉆井平臺上作業工人的生產安全,中海油在每個鉆井平臺都配有專業醫療服務團隊。一般情況患者可直接進入海洋石油總醫院進行治療,但是一旦出現危重患者,則需要轉院救治。比120救護車更快的,就是救援直升機。中信海直目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通用航空企業,具有通用航空全業務運營資質和能力。它有著非常專業的救援直升機和飛行團隊。坐落于濱海新區的中信海直天津分公司可以第一時間派出直升機進行救援。同時,海洋石油總醫院有非常優秀的院前急救隊伍,能夠保障整個飛行中間患者的安全。
“我們想做的是24小時常態的空中應急救援服務,而航空應急救援首先得保證飛行安全,不能產生次生傷害,而只有機場能夠提供這種24小時常態化的備降服務。”張鵬院長說,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是全國大型運輸機場之一,它不僅能提供一個24小時備降的場地,還能提供從機場到醫院的機場院前120救護服務。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是本市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學醫院和天津市西醫醫學中心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患者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入院后,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渤海石油管理局
為天津空中應急救援盡綿薄之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地面交通擁堵日益突顯,單一的救援方式已不能滿足醫療應急救援的需要,構建地面加空中的立體化急救網絡逐漸成為今后應急救援發展的趨勢。
在4月30日的簽約儀式上,渤海石油管理局作業協調部總經理張德林強調:“空中‘120’在重大交通事故及重大災害、災難等緊急救援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相信本次簽約合作以及日后的常態化空中救援正式啟動,對天津應急醫療救治是一個很大的提升。渤海石油管理局很榮幸能夠與另三家單位強強聯手,共同為天津的空中應急救援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渤海石油管理局作為中海油的駐津機構,在“十二五”期間,中國海油累計生產原油3.1億噸,天然氣1015億立方米,進口LNG(液化天然氣)6187萬噸,原油加工量1.5億噸。2015年,油氣供應能力創歷史新高,油氣總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油當量大關。
近年來,渤海石油管理局在努力發展自身能力的同時,也一直致力于發揮央企的作用,多為地方做貢獻。
天津濱海國際機場
為患者爭取最大限度救治時間
“2015年8月起,我們就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海洋石油總醫院、中信海直四方開始發起籌備空中‘120’救援協作項目。經四次協調會,形成初步意向和演練方案,四方合作計劃初步形成。”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消救支隊黨總支書記王新廣在采訪中談到,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獨有的空域資源優勢,又與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有著便利的陸路交通條件。
天津機場消防救護支隊急救中心將在常態化的空中應急救援中配合空港醫院、海洋石油總醫院建立空中應急通道和緊急救援基地,構建“地面—空中”立體化急救網絡。急救中心以快捷、優質、專業、安全的工作標準,完成地空接力,為機場管轄的范圍內突發應急事件提供醫療保障服務。
王新廣書記認為,空中醫療救援通道的打通,不僅能有效服務地方經濟,有效促進機場急救中心與地方醫院的緊密合作共同提升,還能依托空中救援通道,為將來特殊病人轉院、器官運輸等醫療轉運提供更有效快捷的空中綠色通道。
“為患者爭取最大限度的救治時間,真正做到生命為重、救治為先。”王新廣書記說。
中信海直天津分公司
三架直升機加入空中應急救援
在海上、陸路難以通達的作業現場,救援直升機的空中、地面應急救援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信海直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李世棟介紹說,除了一架在2015年底空中應急救援演習中露面的法國EC155直升機,中信海直還將在今后的空中應急救援中派出另外一架法國EC155直升機和一架意大利A109直升機,這兩款直升機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客運、近海石油平臺支援、要員專機和傷員運輸直升機。
作為國內唯一的通用航空業的上市公司,中信海直迄今已走過了整整31個年頭。在地面和海上救援方面,中信海直始終是國內直升機應急救援的中堅力量。
2014年1月2日,中信海直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代管的“雪鷹12”直升機從中國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上起飛,成功救出俄羅斯船只“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被困的52名人員,并轉移到澳大利亞“極光”號破冰船上。在南極科考和雅安、玉樹地震等大型事件中也均積極參與了救援工作。
在天津地區海域,中信海直是唯一有絞車救助能力的通用航空公司。李世棟總經理本人也是直升機專業科班出身,1993年就在空軍服役,直升機駕齡已超過20年。每次直升機應急救援,他都身先士卒,為保護人民安全貢獻力量。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