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空港經濟再度起飛?
2013年3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獲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內首個臨空經濟綜合試驗區,去年產值已達千億元。此時,距鄭州啟動建設臨空經濟的2007年已過去6年。同樣在2007年,南昌市首次提出臨空經濟圈概念,期望依托昌北國際機場,建成帶動南昌區域經濟騰飛的一塊高地。讓人遺憾的是,6年過去了,南昌臨空經濟依然還停留在概念階段,并沒有如眾人期待的“破繭成蝶”。
而與南昌幾乎同時醞釀臨空經濟的城市,鄭州,武漢、成都等城市臨空經濟區已成為區域經濟的“頂梁柱”,武漢臨空經濟區甚至已成為當地第四產業城,到2015年有望成為千億產業園區。
時隔6年之后,南昌臨空經濟圈概念再次浮出水面。這一次,它不僅僅是南昌市的舉措,更將成為江西崛起強勁飛升的羽翼,成為打造昌九(南昌、九江)一體化的戰略支點和全省開放型經濟的引擎。
正在萌芽的“臨空經濟夢”
隨著每年歐美市場傳統消費旺季的來臨,進入9月后,南昌豪準電子公司數百名工人也比往常更加忙碌。這家企業生產的麥克風核心元器件,主要出口至美、日、韓等國家。公司出口的貨品80%都是通過航空運輸,從南昌經廣州或香港到美國。
2009年,南昌豪準電子公司遍訪南昌市,最終選擇落戶桑海經濟開發區。因為這里距離機場只有10分鐘的車程。豪準電子對高效物流體系的需求,就是速度經濟時代的明顯特征。
所謂臨空經濟,就是依托大型機場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在機場周邊地區發展起來的經濟,由直接服務和依托于航空運輸的相關產業構成。其依托的就是像豪準電子這樣的企業——產品體積小、質量輕、對時間敏感,其產品高附加值又能支撐航空運輸的高成本。
早在2007年,南昌市就提出臨空經濟圈概念,以昌北國際機場擴建為契機,進一步提升機場對南昌乃至江西省經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2010年出臺的《樂化組團空間發展規劃暨空港新區規劃》中提出,依托昌北國際機場,大力發展直接與航空服務相關的產業,形成臨空經濟區,建設成為空港新城。
目前,樂化組團開發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盡管南昌經濟開發區、桑海開發區等區域也在發展一些與空港互動的相關產業,但南昌的臨空經濟仍處在萌芽階段。
“南昌的臨空經濟并沒有清晰的發展總體思路。”業內人士分析,臨空經濟概念提出后,南昌市并沒有全面探討發展臨空經濟的可行性,也沒有進一步探討構建臨空經濟切實可行的方式,因而影響了臨空經濟發展的進程和質量。機場是發展臨空經濟的內核,但南昌缺少推動機場發展的部署及機場與區域間相互促進的循環機制。
對此,南昌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柳華坦言,自臨空經濟圈概念提出后,南昌市確實存在推進不夠的現象。實際上,這幾年南昌市在重點打造九龍湖板塊,對臨空經濟圈難以投入更多資源。此外,在幾年前,南昌市的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等都難以支撐臨空經濟圈的發展。
六年蓄勢積累“起飛”能量
6年,南昌的臨空經濟夢想并未完全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蓄勢,積蓄再次“起飛”的能量。
業界對于臨空經濟的“門檻”有一個共識:區域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機場客流量突破1000萬人次是臨空經濟萌芽的界點,并且當地產業結構呈現較強的航空運輸指向,所依托的機場航線網絡通達,配套功能完善,客貨吞吐量達到一定規模。
江西省機場集團有關人士認為,雖然從南昌市整體經濟狀況、機場周邊區域條件、南昌機場發展現狀來看,臨空經濟還無法自生發展,但主動規劃建設臨空經濟,是審時度勢的謀劃。如再不出手,恐又將失去一次機遇。
目前,國內旅客吞吐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所在地區全部規劃了臨空經濟,旅客吞吐量在500萬人次~1000萬人次的機場所在地區有八成規劃了臨空經濟。而2012年,昌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600萬人次,預計“十二五”末,旅客吞吐量將達到1000萬人次。
同時,南昌市已經具備建設臨空經濟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條件,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發展臨空經濟一般要求的3000美元標準。以飛機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以會展、物流、服務外包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迅速興起,產業結構的“臨空成分”正迅速提升。
而在昌北機場15公里范圍內,“水、陸、空、鐵、軌”五位一體的綜合交通優勢凸顯,為發展臨空經濟奠定了良好基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西省唯一的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桑海經濟開發區分布在機場南北兩側。較好的產業基礎、物流基礎和科教配套條件,為建設昌北機場臨空經濟提供了有利的腹地支持。
江西省政府法制辦副主任凌云表示,江西省屬于中部內陸省份,發展臨空經濟,是把不沿海、不沿邊的地緣劣勢,變為直接融入世界經濟的開放高地和地緣優勢的必然選擇,對江西社會經濟發展意義十分重大。鄭州臨空經濟是國內較為典型的內陸臨空經濟模式,其發展路徑可為南昌臨空經濟圈提供樣本。
打造昌九一體化戰略支點
數十年前,迪拜還只是沙漠,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為世界名城,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場是重要因素。巨大的人流物流,超常的信息能量,廣袤的輻射區域……大型機場往往被比喻為區域經濟的發動機和翅膀。
凌云說,省內航空業發展滯后,成為江西省實現中部崛起的一塊短板。而臨空經濟的發展可以補齊這塊短板。6月下旬~7月初,江西省發改委、法制辦、機場集團等部門赴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寧波等地進行地方立法調研。諸多省市大眼界、大戰略的臨空經濟發展勢頭讓調研組震撼。為此,凌云等人聯合向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提交了一份《推動臨空經濟超常發展 打造江西新的核心增長極》的調研報告。
江西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賴南京說,如今的南昌臨空經濟圈已經跳出南昌,開始放眼全省進行謀劃,成為一項重要的省級戰略部署,并將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先導區來建設;同時,也是加快推進昌九一體化的重要節點板塊,成為一個能增強昌九兩市經濟社會互動的重要區域。
賴南京表示,國內臨空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一般都是站在全省的層面進行推動,從全省的高度進行布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就是“鄭汴一體化區域的核心組成部分”,其戰略定位就包括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
9月18日,南昌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討論研究《南昌臨空經濟區發展建設總體思路》,明確提出要把臨空經濟區建設放到昌九一體化的大局中去謀劃,高起點定位、高層次規劃、高水平開發。這為昌九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戰略支點和重要平臺。
南昌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柳華說,目前,南昌已啟動臨空經濟圈的規劃編制工作。本月初稿將出爐,年底前就能敲定藍圖。
按照正在描繪的藍圖,南昌臨空經濟圈的功能將向九江進行擴散。1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主要圍繞機場周邊進行布局,更大范圍的產業區可能納入永修縣部分區域,輻射區則將延伸到共青城。
據了解,南昌市有關部門已經著手與諸多國內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洽談,整體打包開發臨空經濟區10平方公里核心區,對已經確定的功能,將采取邊規劃、邊建設、邊招商的模式先行啟動。
短評
藍圖變現實仍待時日
臨空經濟正在贛鄱天空中繪制著充滿想象力的藍圖。然而,要真正實現振翅高飛的夢想,路還很長。
資深物流園規劃師、香港物流科技及系統有限公司工程總監王治誠曾“操盤”過成都、西安、廣州等多個臨空高端物流項目。他認為,南昌發展臨空經濟還有很多“檻”要過。比如,昌北機場目前還沒有全貨機經停,這在國內省會機場中是比較少見的。
機場是發展臨空經濟的核心依托,鄭州航空港經濟區之所以受到諸多相關產業的青睞,在于其構建了四通八達的航路。相比較而言,昌北機場在航線覆蓋方面相對弱勢。
目前,南昌昌北機場集疏運方式過于單一,無法實現臨空經濟內核的樞紐功能,對臨空經濟的運行效率以及對資源的吸附能力有不利影響。綜合保稅區的缺失,使得南昌發展臨空產業缺少吸引臨空產業集聚的重要支撐。
在諸多“門檻”要跨過的時候,多位人士對南昌發展臨空經濟依然表示樂觀。南昌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柳華表示,目前,省市共同支持南昌臨空經濟圈的各項政策已在同步醞釀之中,不久后就能正式出臺。而構建無縫對接的樞紐型交通是其中的重點,將爭取提前將地鐵1號線延伸至機場。此外,醞釀多年的“江西航空”組建工作也已進入操作階段,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也在爭取早日上馬,這將為今后江西省構建完善航空體系贏得主動權。目前,南昌市正全力向國家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并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過建設“無水口岸”,打造江西對外開放的前沿高地。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