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一名95后架起癱瘓老人與子女的“聯絡橋”
8月7日,是劉可參加志愿服務的第22天,距離父親離世剛滿37天,但這仍然不影響他為16戶居民樂此不疲跑上跑下。將近100公斤的他,從早到晚在社區里到處奔波忙碌著。買米、買菜、抓藥、取快遞……只要居民有需要,他總能第一時間送到家門口。
劉可,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分公司機務工程部員工,是一個胖乎乎、超可愛的大男孩兒。烏魯木齊封閉管理的第二天,他就在新市區迎賓路西社區報了名,成為了一名社區防疫志愿者。
他主要負責萊茵莊園D12號樓3單元16戶居民的生活采購。每天一大早,他通過微信群,匯總大家要采購的物品,然后匆匆出門。有時采購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只得借上店家的電動三輪車挨家挨戶地送。
在這16戶居民里,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7樓的程引老爺爺。老爺子今年80多歲了,肢體癱瘓整日躺在輪椅上。因為疫情影響,遠在外地的子女未能回來。老爺子暫由50多歲的保姆照料,保姆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更不懂電子支付,家里預留的現金早就花得差不多了。如何支付日常花銷,成了程老爺子家最大的難題。這時遠在外地的子女,通過微信向志愿者劉可表達了訴求。當獲知這一消息后,劉可鄭重地回復:“請您放心吧!從今天開始,我先墊付老人的生活采購費用。”就這樣,每天一大早,劉可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敲開程爺爺家的門,詢問要買的生活用品,問候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并通過微信向老爺子外地的子女報個平安,有時還會錄制一段老人的視頻發給他們。
“真的很感激你!如果不是你的幫助,我們做子女的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7月28日,程老爺子的兒媳通過微信向劉可表達了感謝。
熱心腸的志愿者劉可在16戶居民心里也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通過微信、短信、電話等途徑向劉可表示感謝和關心。天熱的時候提醒別中暑;夜間的時候提醒別著涼;下雨的時候提醒帶把傘別淋了雨。
一天,一戶8樓的李女士定了兩只椒麻雞,一只留給了自己,另一只執意要給劉可。推托了好久,實在執拗不過,劉可只好收下。“你為我們奔波20多天了,一只雞又算得了什么。”李女士隔著門向外喊道。“好呢,雞我就收下啦!以后有需要盡管打我電話。”劉可一邊說著,一邊把錢塞進了門縫。
劉可,正是無數個像他一樣的“守護者”,為社區防疫筑起了一個個堅實的“堡壘”。
烏魯木齊,正如你昔日模樣我們期待已久,21萬名愛心志愿者攜手為你奮力前行。(崔大慶)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空姐日志:一閃一閃亮晶晶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