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的國際航線開拓:醉翁之意不在“酒”
2015年的海航絕對是國際遠程長航線的“黑馬”,一口氣開通了8條洲際遠程航線。而根據記者的采訪,海航開辟那么多國際遠程航線,其意義并不僅僅是增加一個航點那么簡單,其背后是海航集團的國際化產業布局以及國家戰略,甚至海航“野心”的考量。可以預測的是,未來,海航的國際航線布局只會加快,不會減速。
緊隨海航國際產業布局
前不久,海航集團下屬子公司天津天海投資與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美國英邁簽署了交易總額達60億的并購協議。英邁是全球最大的技術產品與供應鏈服務供應商。兩家公司董事會均已批準這項交易。當然,最終這宗收購能否成功還要看美國監管機構的批準。
然而,收購英邁并不是海航集團走向國際的個案。在此之前,海航集團早已大步開啟了國際化收購戰略。比如,收購了世界最大地面服務及貨運服務供應商Swissport、世界第五大集裝箱租賃公司SEACO、全球領先集裝箱集團Cronos、飛機租賃公司Avolon,入主了法國第二大航空公司藍鷹航空等。
誠如陳峰近期在美國演講所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也必然伴隨著大規模的資本流出。海航要成為一家真正全球頂尖的企業集團,必須擁有國際化的業務資產及收入。因此,早從2010年起,海航就以香港為國際化平臺,以航空業為先導,在全球范圍內整合產業資源,拓展、延伸和完善產業鏈。
截至2015年,海航集團15%的資產、24%的收入來自其海外公司。目前,海航集團圍繞現有支柱產業及其上下游關聯產業開展海外投資和并購,已累計投資110億美元實施境外34個并購項目。這些項目分布在五大洲的14個國家。據了解,海航集團的目標是到2020年,海航集團海外資產比重升至40%。
自1993年成立以來,海航集團已從1000萬元資產飛躍至近6000億元。2015年,海航集團實現收入近1900億元,單日營收5.2億元。陳峰在美演講時表示,海航集團的目標是在5年內達到1.5萬億資產,未來10年達到5萬億資產,進入《財富》世界前十強。
“目前,海航集團國際產業布局正在加速。在這種背景下,也要求海航的國際航線開通必然加速。國際航線的配合與海航在當地的產業,能夠構筑起海航的國際品牌效應。”海航股份公司市場部副總監湯林表示。
以海航集團的“北美”版圖舉例。1月21日,海航新開長沙—洛杉磯航線。這是海航開通的第6個北美通航點。在航線積極布局的同時,海航在北美也大力地“開疆拓土”。比如,海航旅游完成了美國C&H及Aberdeen Tour、美國紐約CASSA酒店、美國紅獅酒店等酒店集團的股權收購。甚至連紐約的IBM會議中心,海航集團都收購了作為其境外培訓基地。
緊跟國家戰略步伐
“開通一條國際航線,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配合國家戰略也是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湯林告訴記者。
去年9月,海航開通了北京—布拉格直航航線。該航線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第3條航線,也是捷克和中國的第一個“一帶一路”雙邊合作項目。早在航線開通之前,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就與捷克總理索博特卡談到了要著力推進貿易務實合作,發揮互補優勢,進一步加強在民用航空、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的合作。
如今,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作為“絲綢之路”的新紐帶,航空公司開發的國際航線必然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先行者。此前,海航市場營銷副總監劉吉春就表示,國際航線的開航需要通過中國民航局、境外民航當局的審批,一般準備時間在一年左右。而北京—布拉格航線基于中國和捷克間的通航需求,進展較順利,準備時間不超過半年。
對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陳峰就表示“一帶一路”的影響將超過現在人類60%的人口以及30%的地域。同時也會帶來中國文化和理念的對外傳播與提升。未來海航會一如既往地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網絡建設。
2015年,海航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大力布局國際航點。2015年4月,海航開通的重慶—羅馬航線,填補了重慶及西南地區直飛南歐的空白。而此前開通的杭州—西安—巴黎航線以及2015年12月開通的西安—羅馬航線,更是連接了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為中意兩國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西部城市多條洲際遠程航線的開通,是海航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助力重慶、西安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區域樞紐建設的舉措。”海航市場部國際業務副總監師智偉此前接受記者時表示,他們所開通的國際航線,能夠使得人員交流、物資運輸更加便捷,有力促進經濟合作發展,反過來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
湯林表示,海航將在今年4月28日開通每周3班的北京—維拉維夫航線。這條航線無疑也是響應國家戰略的又一具體措施。據了解,此前,只有以色列航空公司開通了該航線的直飛航班。近年來,中以經貿關系不斷升溫。兩國高層互訪頻繁,民間交流也愈發密切。近2014年,就有有3萬多名中國游客到以色列旅游,同比增長超過30%。
捷足先登占據更多地盤
此前,就有民航業內人士表示海航在國際化航線開拓時實行的差異化戰略。民航資深觀察家林智杰就表示,由于民航局關于中美和中歐洲際市場一條航線只能有一家國內公司的政策,海航作為后來者在北京樞紐面臨一定的航權限制,沒法進入國航已有的地盤。海航只好另辟蹊徑,將主攻對象聚焦在歐美差異化市場和俄非新興市場上,并采取“國內一線對歐美二線、國內二線對歐美一線”的競爭策略。這本是政策限制下的無奈之舉,但如今卻成為海航國際化的核心戰略。
而這個分析也得到了海航市場部人士的肯定。師智偉此前接受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海航一直都在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辟了很多中西部地區城市至歐美一線城市、北上廣至歐美二線城市的國際航線,避開了主流市場的激烈競爭,同時也要確保每一步都建立在對市場的深入了解上。”
如今,開通國際航線并不是單純增加一個航點意義那樣簡單。在業內人士看來,開辟國際航空市場,尤其是洲際遠程航線,是國內航空公司闖蕩世界實力的試金石,也是由國內航企變成全球知名航空公司千載難逢的機遇。
“現在開那么多國際航線,就是要更快地占據更多的國際航點。我們的目標是進軍全球十佳航空公司,那么必然要求我們有宏大的國際視野和網絡布局。”湯林說。
事實上,海航很早就開始對國際航線飛機運力架次進行規劃。2014年,寬體機總量是27架,2015年35架。目前,海航擁有寬體機42架。去年3月,海航發布公告稱計劃在未來6年間將引進30架波音787-9飛機。這筆交易價值77億美元,引進的飛機也主要用來執飛北美地區國際航線。而在去年9月,空客與中國簽訂的價值180億美元的A330寬體機訂單中,也有海航的參與。
據了解,海航的“十三五”規劃是機隊規模達到300架,而其中寬體機的比例必須大步提升。今年,海航會到8架波音787-9飛機和3架空客330飛機。如此多寬體機的到來,也意味著海航開辟遠程航線的速度會進一步加快。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