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航班何時起飛?——國內航班延誤現象透視
中國民航局最新公布4月航空運輸消費者投訴情況通報顯示,消費者對國內航空公司投訴,航班延誤、取消問題占全部投訴近半。在權威的航空數據網站(Flight Status)排名的5月全球43家重點航空公司正點率排行榜上,國內航空公司表現不盡如人意。
天有不測風云,雨季航班延誤更多。“我們的航班何時起飛?”—面對旅客的疑問,有關管理部門亟待綜合治理,“奮起直飛”。
航班延誤,時間都去哪兒了?
一個航班能否正點運行,并不是一家航空公司能說了算。從大了說,有4個部門管理;往小了講,涉及60多個保障環節和40多個基層保障單位。一個部門或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引發連鎖反應,最終造成延誤。
在民航現有體制下,除首都機場、西藏的機場外,其余全國的機場歸地方政府管理;三大航空公司歸國資委管理;空管歸民航局管理;民航公安歸公安部管理。
“目前各部門各管一段,未能搭建起一個統一聯動的平臺。一個部門出問題,另外幾個部門往往不能及時了解情況,進而作出預案或處理。這是造成航班延誤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
除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外,“天路”不暢也是造成航班延誤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幾年,我國民航航班量每年以平均超過10%速度遞增,預計今年乘飛機出行人數接近4億人次。今年各航空企業預計新增的飛機就有289架。
一方面是飛機的數量和航班增加越來越快,另一方面“天路”的建設卻增加較少。截至2013年底,我國“天路”總里程達18.427萬公里,比2009年增加2.03萬公里,4年增長超過12%,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航班增長。“車多路窄”自然會擁堵延誤。
飛還是不飛,不能讓旅客空等
“一會兒說飛,一會兒說不飛,最后居然要住一晚才能補飛。”幾天前在機場酒店延誤一夜的梁玫告訴記者,這不是天氣原因造成,卻“盼來盼去盼不著,最后時刻被取消”,對于旅客心里來說,“比較難接受”。
為進一步完善航班延誤處置,中國民航局明確要求,在航班密度大的航線上,特別是京滬穗三大樞紐機場之間航線上,航空公司預計延誤超過4個小時,要及時取消,避免旅客長時間等待,方便旅客及時簽轉其他航班。
國航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大面積航班延誤,一個處置理念是能讓旅客不出門就不出門,盡量將航班取消信息提前3到5個小時發布,避免旅客趕到機場后才知道航班取消的信息。另外,沒有確切能夠起飛的消息,旅客能不登機就不登機。
“飛還是不飛,要盡早給旅客一個準信。如果當天長時間不具備飛行條件,航空公司、空管方面就應果斷取消航班;如果可以飛,就要告知旅客大概晚點多長時間,做好旅客服務,不能讓旅客空等,或反復折騰旅客。”許光建說。
他表示,過去,國內航空公司強調要責任到人、到部門,但旅客才是民航鏈條中真正的核心。因此,“責任到旅客”應當成為民航服務業新的座右銘。
無“微”不至 破除各方“溝通障礙”
“有時在詢問航空公司延誤原因時,相關接待人員總說不清楚、不確定。”旅客經常發出的這一抱怨道出航班延誤時各環節掌握的信息不透明。
“航班正常工作,要抓信息暢通這個核心,大力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全行業信息平臺。”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說。
為促進航班正常,打造航班運行信息平臺,實現航班運行信息共享,今年5月16日,由民航局空管局主辦的空中交通信息平臺(專業版)上線試運行。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有利于加快整合、共享空管專業信息資源,進一步提高空管服務品質,提高空管運行透明度。
據空管局局長王利亞介紹,下一步,空中交通信息平臺還將向公眾推出可查詢的網頁,并在未來做好平臺移動端,屆時通過手機、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公眾推出信息查詢服務。遠期還可為全國民航系統提供跨專業、跨行政部門、跨地域的橫向數據交換共享和決策支持。
民航業界要真正走近旅客,特別是在微博微信的時代,航空公司沒有理由不無“微”不至。
坐出租車堵在路上的旅客,絕少會因為不耐煩而砸汽車打司機。但“天路”擁堵時,旅客沖擊機場值機人員的違法現象卻時有發生。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表示,因天氣原因造成延誤航空公司不賠償是國際通行慣例,旅客必須遵守法律和航空法規、尊重空乘及服務人員的勞動,不能“霸機”甚至打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