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穆拉斯基:中國公務機市場呈現多樣化特點
亞洲公務航空協會主席 查理穆拉斯基
亞洲公務航空協會(AsBAA)是代表亞洲地區公務及通用航空的非營利性行業組織,與美國國家公務航空協會(NBAA)共同隸屬于國際公務航空委員會(IBAC)。AsBAA旨在促進公務航空在亞洲的發展,并為公務機運營商、制造商、服務商及相關使用者提供支持和服務。
查理·穆拉斯基先生在今年的亞洲公務航空會議與展覽會(ABACE)期間就任AsBAA新一屆董事會主席,在此之前,他在公務航空界有著豐富的工作經歷。在專訪過程中,他以公務機行業協會組織領導者以及行業從業者的雙重身份,闡述了自己對于中國及亞洲公務航空市場發展的看法。
今日民航IFLY:亞洲公務航空協會(AsBAA)為亞洲的公務航空企業提供了高效的交流平臺。目前,協會有多少家成員單位,公務機運營商占到多大比例?
查理·穆拉斯基:AsBAA作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公務航空組織,經過10年發展,目前擁有超過105家會員單位,比兩年前的60家有了很大提高。其中,運營商所占比例約60%,另40%中多數為服務企業以及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企業。
今日民航IFLY:為促進亞洲商務航空市場的發展,AsBAA為成員單位提供了哪些具體服務?
查理·穆拉斯基:亞洲公務航空協會是致力于推動產業發展的非盈利組織,在中國、香港和南亞地區都設有分會,這些組織通過與運營商和服務企業合作,了解他們面對的問題和挑戰。在中國市場,AsBAA一直表現活躍,充分支持中國運營商之間的合作,并幫助他們積極尋求解決方案�,F在,通過與中國民用航空局的合作,我們的工作團隊在中國有了大量的合作伙伴。同時,我們也與美國國家公務航空協會等組織合作,通過舉辦研討會等,分享交流公務機在世界范圍內運營的成功案例。
今日民航IFLY:中國作為新興的商務航空市場,在起步階段面臨哪些挑戰?
查理·穆拉斯基:在新興市場,挑戰的來源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本質其實就是對公務航空發展空間、機場和運營商基地的競爭。公務機運營商大多聚集在中心城市的大機場,為能夠在這些機場起降和停放飛機而競爭�;A設施建設是能夠繼續發展公務航空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當然,政策可能會稍微之后,但可以看到中國市場已經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發展走向成熟的步伐正在加快。同時,市場中的公務機運營商也需要得到更有影響力和更有效率的途徑,讓他們能夠去到更多航空公司航線難以到達的地方,讓運營商們進入更多可供建設的機場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
今日民航IFLY:在經過井噴式的增長后,中國市場為制造商提供的需求空間是否已經變小?
查理·穆拉斯基:中國公務機發展的腳步確實有所放緩,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行業發展的放緩,我認為這是發展周期中的必經階段。過去,買公務機的人一直傾向于遠程大型公務機以及新的品牌,而現在他們更加關注不同型號飛機的運輸效率,中輕型飛機也進入了他們的選擇范圍。
我覺得現在的中國市場在變得越來越“聰明”,因為市場中的飛機交易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充分了解市場需求是促進發展的有限途徑,而中國市場開始歡迎越來越多型號的飛機,這是一個好的變化。
今日民航IFLY:大型遠程公務機在中國市場很受歡迎,亞洲其他市場是否存在同樣特點?這種消費偏好和趨勢是否會延續?
查理·穆拉斯基:中國公務機市場在很高的起點起步,運營商們購買的多數飛機都是遠程大型飛機以及新的品牌。但隨著市場的成熟以及更多對公務機運營感興趣的人開始進入市場,中國市場開始進入多功能重于遠距離的時代,這是市場走向健康的表現。
目前在亞洲,一些地區仍然側重選擇遠距離飛機,而另一些區域則側重于選擇中小型飛機,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這些國家的運營商大多進行區域內或國內飛行。而中國市場有很多跨境航線,飛往非洲、中東、歐洲和美國等,這就需要遠距離飛機。因此,這些飛機在中國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仍然被看好。
今日民航IFLY:依托互聯網,歐美的公務機運營商在不斷創新公務機運營模式,中國的一些運營商也開始了探索和嘗試。您認為,互聯網催生的公務機大眾消費會不會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查理·穆拉斯基:公務機是讓企業變得更加高效的工具,這是它作為飛機的特殊用途,我不認為它會像普通飛機那樣大量生產�;ヂ摼W可以幫助包機運營商減少飛機空載現象,但我并不認為這能夠為市場提供巨大的商機。我們希望更多公務機是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而運營,也希望公務機能夠切實地幫助企業提高效率。中國市場已經進入正確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公務機的價值。
今日民航IFLY:包括運營商、FBO、MRO在內的外資力量正加速涌入亞洲及中國市場。這些來自歐美等成熟市場的資本,是否會阻礙本地運營商及相關服務提供商的成長與發展?
查理·穆拉斯基:中國公務機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將長期持續推動經濟發展。這個行業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將帶來世界先進的專業知識,促進專業知識在中國的推廣。因此,大力引進和發展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推動中國公務機市場發展的一個很好地途徑。在這個領域,無論是機場,還是運營和維修,將世界先進技術與中國市場的具體需求相結合,就距離成功不遠了。我相信中國本土的公務機企業將發展的越來越好,之后還將向國際市場進軍。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