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氣象如何提高真情服務水平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賬號“天路守望者”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隨著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展開、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續深入,我國正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逐步邁進,民航氣象服務在民航改革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愈發突出。民航局樹立“人民航空為人民”的理念,提出“三條底線”,圍繞“三個網絡”建設,補齊“四個短板”,為全行業服務能力提升提供了遵循和指引。
當前,民航氣象工作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個“前所未有”,行業主管領導關注、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同時,抓落實、促改革、謀發展的任務之重、壓力之大前所未有。為全面激發民航氣象內生動力,繼續推動民航氣象工作縱深發展,廣大從業人員應當聚焦“四個理念”,鍛造“四個能力”,以精準預報能力為抓手,全面提升航空氣象服務水平。
聚焦“四個理念”,即服務、創新、合作、共享。
第一個理念是服務,服務是氣象工作的根本職責、基本定位、核心價值和外在表現。氣象服務提供者與氣象用戶共同組成了氣象服務鏈條,沒有用戶的氣象生產和服務是毫無意義和價值的。脫離了用戶,就等于脫離了需求市場。氣象服務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面向用戶、圍繞用戶、服務用戶。氣象服務的需求、動力和評價,應當來源于用戶;氣象服務的產品、質量和改進,應當回饋于用戶,任何閉門造車都難以合轍。氣象服務的核心在于不斷開發、適應用戶需求和運行需要的氣象產品,關鍵在于提高氣象預報的質量和準確率,價值在于氣象預報對民航運行安全、效率和服務的貢獻。做好氣象服務工作,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產品為核心,以質量為根本,以認同為標準,才能確保氣象服務講真情、上水平、提質量。
第二個理念是創新,創新是氣象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位列中央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是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和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決定發展、創新引領發展。創新應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包括管理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等。具體到民航氣象工作,服務形式、產品渠道、管理方式,都可以持續創新,例如對備受關注的通用航空氣象服務的探索,再或是通過服務外包、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大對核心業務的支持,這些都是大有可為、值得嘗試的創新領域。可以從小事做起,可以多到外面的企業里去交流借鑒,一定要營造出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建立創新的激勵機制,允許試錯、寬容失敗,鼓勵民航氣象從業人員大膽探索,最終形成想創新、會創新、善創新的濃郁氛圍.
第三個理念是合作,合作是氣象發展的根本途徑。氣象發展要蹄疾步穩,必須以開放合作的胸襟和氣度加快行業思想解放。同創新一樣,合作的內容也應當是多層次、多途徑的,包括服務合作、技術合作、專業合作等。而合作的對象重點有兩類,一類是國家氣象局、香港天文臺、臺灣航空氣象協會等機構、組織,另一類則是國內外、行業內外的優秀企業,可以合作的領域包括產品研發、技術交流、規章制定、人員培訓、市場開發等等。應當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為我所用,發揮一切資源力量促進自身提高,全面打通政府、企業、行業組織間的互聯互通渠道,積極促進合作融合、共贏發展。
第四個理念是共享,共享是氣象發展的根本要求。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也是氣象行業明確發展價值取向,把握科學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必須要秉持的重要理念,其內容不僅包括信息、資源、科技成果的共享,同時也包括技術、設備、人員的共享。毋庸諱言,當前個別單位、少數地區搞封閉研究、重復研發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一些優秀的氣象科研項目在系統內還未順利推廣,這樣的被動局面造成了極大的內耗和資源浪費,因此推進共享發展勢在必行。共享需要共建,共建為了共享,只有以共享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享,才能彰顯發展優勢、凝聚發展動力、提升發展境界。
氣象工作的核心目標是提高氣象服務能力,而氣象服務能力以能否實現精準預報為標志,即以機場預報準確率為標尺。提高氣象服務能力、提供精準氣象預報是民航安全運行、高效運行、真情服務的需要,是各類氣象用戶對氣象服務的需要,也是航空旅客選擇航空出行、了解相關信息的需要。提高氣象服務能力、提供精準氣象預報是航空氣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航空氣象的一切工作要圍繞精準預報來展開。
鍛造“四種能力”,即精準預報能力、設施保障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人員資質能力。
一是精準預報能力。目前,常規氣象觀測、預報基本可以滿足日常運行需要,但是我國地域遼闊,復雜天氣多,天氣差異大,同時航班飛行量大,飛行密度高,大中型機場較多,民航運行受天氣影響很大。一旦出現復雜、危險天氣,容易導致大面積航班延誤,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巨大,受影響的旅客很多,容易發生群體性事件。提高航空氣象預報準確性,是真情服務廣大旅客和航空用戶的重要手段。所謂精準,是指強對流、低能見度、風切變、冰雪、臺風等重要天氣預報精準,是指發生位置、起止時間預報精準,也是指在航班起飛、巡航、著陸等飛行環節上預報精準。一項面對國內3000多名飛行員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飛行員認為在飛行中最大的挑戰是能否準確識別風切變、強對流等復雜惡劣天氣,這從側面印證了航空氣象服務的最大價值在于對災害性天氣的準確預報能力。
各級氣象部門應全力關注惡劣天氣,組織技術骨干加強復雜惡劣天氣出現時的天氣會商和服務保障。對于多跑道機場,應當準確甄別天氣對不同跑道的不同影響,粗放式氣象預報無法滿足運行需求,只有將預報精細化到具體航路點、跑道頭,才能真正發揮氣象對民航運行的重要支撐和輔助決策作用。精準預報能力的提高任重道遠,必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氣象預報員要努力做到“提前預判、大膽預報、敢于決策、勇于修正”。
二是設備保障能力。氣象設施設備是氣象服務的基礎。經過多年的建設,空管系統氣象設備布局初具規模,設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設施設備和相關系統仍不健全。首先是布局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設備少,缺備份;其次是功能有待加強,主要是風廓線雷達少,缺少針對風切變、大霧的探測設備;第三是性能不夠先進,部分中小機場仍在使用常規天氣雷達,雷達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復雜危險天氣下的空管保障能力;第四是設備老化問題突出,設備維護維修無法滿足要求。氣象服務能力要上臺階,基礎設施設備保障必須要有所改進、有所突破,建成一套符合運行需要的氣象設施設備體系。“十三五”開始,要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抓住新建機場、民航氣象中心、亞洲災害天氣咨詢中心等大型建設項目的機遇,升級完善配套設施設備,另一方面要切實做好氣象雷達、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等由各地區管理局負責的中小型項目建設。同時,要注重完善功能和升級技術,力爭航班量排在前二十位的機場全部使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天氣雷達。定期組織召開與氣象廠商的研討會,明確對設備精度的高要求。此外,要積極探索設施設備維護維修機制,系統化、網絡化的設施設備可委托相關公司進行維護維修。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氣象是科研型、技術型行業,以項目建設模式搞氣象科研勢必不能適應運行需求和行業發展,尤其是數值預報模式等前沿科技項目,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才能取得實質突破。當前,除了做好氣象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還要重點加大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民航局空管局和地區空管局氣象中心可以利用自有資金,通過年度的、滾動的方式開展氣象科研工作。各地區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集中力量、創新平臺、攻堅克難,著重圍繞與航班運行密切相關的,以及制約、影響氣象業務發展的關鍵技術,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力爭每年在一到兩個課題上取得突破進展。同時,要轉變思路,優化科研投入結構,確定一些大型項目,整合一批小型項目,瞄準重點、靶向施策,依托自有資金滾動投入,吸引和撬動社會、企業資源向氣象科技創新聚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此外,要結合科研項目,抓好人才培養,通過績效激勵、政策傾斜等方式手段,大力營造全員創新的良好氛圍,切實提升全系統氣象人員科技創新的熱情和動力。
四是人員資質能力。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也是最關鍵的因素。近幾年,人員資質能力建設一直是空管系統的重點工作。各專業對人員資質能力的要求不同,氣象人員資質能力建設的重點應當落在氣象預報專業,而對于氣象預報人員資質能力的評價,主要看重要天氣過程中的預報服務能力,以及對各類氣象信息、圖表、系統的判讀能力。目前,我們的氣象培訓體系還不夠健全,培訓力度還不夠大,尖子精兵還不夠多。各級氣象部門要結合項目建設、科研創新、技能競賽、培訓考核,選拔優秀人才,分級、分類做好人才管理工作。分級是指按職稱、崗位、價值等分級,分類是指按預報人員、觀測人員、設備人員等分類,細化標準、量化成績,通過績效拉開梯次。統觀四個能力,人員資質能力非常重要,既是軟實力,也是硬能力。做好人員資質能力建設,首先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不僅要依托院校、氣象局等外部資源,同時要繼續豐富自身的培訓手段,探索網絡遠程培訓等新興培訓方式,形成完整的培訓體系。其次要做好分級分類培訓,將培訓的普遍性要求與不同專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特殊要求結合起來,針對重點人員、一般人員分別開展培訓,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三要從崗位、技能、職稱等分類入手,通過績效考核拉開收入差異,強化激勵激勵作用。最后是要通過開展部分崗位人員資質排查,摸清底數、查找不足、補齊短板、整體提高。
理念是骨,能力是肉,二者相互支撐,同生共存。沒有正確的理念做綱,能力的提升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健康成長,不能為行業發展提供持續能量;沒有強大的能力為目,理念的存在必將是無葉之樹、無花之株,停滯在理論預期,無法為行業發展帶來切實改觀。今后一段時期,廣大航空氣象從業人員應將“四個理念”和“四個能力”作為氣象發展的著力點,增強使命自覺、目標自信、差距自省、奮斗自強意識,夯實發展根基,細化目標任務,確保航空氣象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全面提升品質 真情服務人民
- 下一篇:盡快與南太平洋島國建立“空中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