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道飛機黯然告別中國市場
2013年11月16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最后一架MD-11飛機的退役,標志著麥道飛機徹底告別中國市場。
麥道飛機公司(以下簡稱“麥道”)研制的MD-82、MD-90和MD-11三種機型,曾是我國民航客運的執飛機型,它具有安靜、機身修長、發動機后置、翼展超長等特點,有“空中美男子”之稱。
麥道在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航空工業開展合作生產,以及被老對手波音兼并的系列戲劇性演變中,留給后人許多猜想。本文將對麥道80年歷史的興衰一一梳理,以饗讀者。
航空制造業三巨頭
在麥道的歷史上,有著輝煌紀錄的機型首推上世紀30年代研制出的DC-3運輸機。這種型號的飛機被人們親昵地稱為“空中火車”、“空中傘兵”,曾經飛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個戰場,并被蘇聯和日本廣為仿制。就一種運輸機型號的產量而言,能有上千架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只有波音727、737、伊爾-14、安-24等少數機型。但DC-3飛機的總產量達到13000多架,不說后無來者,已經是前無古人了。而且至1985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世界各地還有1500至2000架DC-3/G47在繼續使用中。這無疑成了麥道公司悠長歷史、上乘質量的最生動、最富有說服力的飛行廣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麥道的前身——道格拉斯公司與波音在民用飛機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20世紀50年代波音先聲奪人,搶先進入噴氣時代,一舉扭轉在民機領域與道格拉斯公司競爭時的被動局面,從此波音在與道格拉斯公司的競爭中一直占據主動。1967年,由于道格拉斯公司過分擴展DC-9、DC-8生產,產品質量和資金鏈出現問題,迫使道格拉斯公司與麥克唐納公司合并,改名為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
上世紀80年代,在與波音、空客進行遠程寬體客機的競爭中,麥道決定上馬MD-11寬體客機項目,首架機1988年3月9日開始組裝,1990年1月10日獲得FAA型號合格證,同年12月7日交付芬蘭航空公司。該機在典型三級座艙布局下載客285人,全經濟艙載客410人,設計航程12270千米,裝有3臺渦扇發動機。麥道原想用MD-11與波音、空客在寬體客機項目上一爭高低,但事與愿違,該機型先天不足,出廠后相繼進行了飛機總體、發動機性能、空氣動力等方面的改進,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
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麥道的民用飛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DC-9、MD-82、MD-90、MD-11等系列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與波音、空客一起被譽為“世界民機三巨頭”。
1996年12月21日,波音成功收購麥道,但波音并沒有即時關閉MD-11的生產線,因為當時波音欠缺像MD-11級別的貨機產品,波音仍然在加州長灘生產MD-11貨機。2001年2月22日,最后一架出廠的MD-11貨機交付德國漢莎航空公司。
麥道與中國的情緣
麥道與中國的航空工業有著深厚的情緣,上世紀80年代中期,麥道公司與上海飛機制造廠牽手合作生產MD-82飛機,揭開了中美兩國航空業合作新的一頁,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1986年4月1日,首架MD-82飛機在上海投入生產,1987年7月2日,由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空軍一號”專機機長卡爾·佩登駕駛的首架MD-82飛機試飛獲得成功,同年7月31日交付中國北方航空公司。1987年11月7日,上海飛機制造廠獲得了FAA頒發的美國本土外第一張飛機生產許可證。1994年10月,中美圓滿完成合作生產25架MD-82飛機的合同。
在成功合作生產25架MD-82飛機基礎上,中美合作再續情緣,1992年,中國航空工業與麥道簽訂合作生產40架MD-90飛機的合同,1994年調整為20架。1995年10月首架MD-90飛機零部件在上飛、西飛、成飛、沈飛四地同時開工。
MD-90飛機是麥道在20世紀90年代推出的新機型,在MD-82飛機的基礎上機身加長了近2米,采用新裝配工藝,配置了新型V2500發動機,油耗和噪聲大幅度降低。MD-90飛機合作生產的模式,從MD-82時的進口部件組裝飛機,升級為從原材料加工零件,由過去一廠一所生產民機,變為由上飛、西飛、成飛、沈飛4家共同承擔生產制造。在項目管理模式上,第一次采用了“主制造商與供應商”管理模式,上飛廠作為項目的主制造商對西飛、成飛、沈飛供應商進行了成功的管理。
航空業是一個投資周期長、市場變化大、充滿風險的行業,制造商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對市場的每次變化都做出準確的判斷。1996年12月21日,具有80年歷史的麥道被波音兼并,波音與麥道的合并對美國及世界航空制造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1997年11月,波音宣布位于洛杉磯長灘的MD-90飛機生產線將于1999年5月關閉停止生產。1998年3月,中國民航提出合作生產的MD-90飛機項目也同步停產。麥道被波音兼并對MD-90項目造成很大的沖擊,中國航空工業經過反復權衡,最后將合作生產20架飛機調整為2架。由于產量銳減,該項目在經濟上損失很大。
首架MD-90飛機于1999年10月3日完成試飛,10月28日取得適航證。2000年3月6日,第2架MD-90獲得FAA適航證。兩架飛機交付中國北方航空公司運營。
通過中美合作生產MD-82/90飛機,中國的航空工業初步掌握了干線飛機總裝、測試、試飛等技術,對什么是民用飛機、如何制造民用飛機、如何建立符合民機產業發展規律的管理體系有了深刻的認識。
管理層的貌合神離拖垮麥道
1996年12月15日,波音宣布兼并麥道, 這起當時轟動世界航空業的并購案,雖然已經過去了17年,但在許多人心中仍有解不開的謎。原麥道中國項目總裁張鎮中在談及此事時說,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是麥克唐納公司在1967年買下了道格拉斯公司以后成立的。在20世紀60到70年代,道格拉斯公司在美國和全球民用飛機市場一直居于老大的位置,對麥克唐納公司一直很不服氣。1967年兩家合并后的麥道,一直沒有真正融合在一起,不僅公司分為兩地,麥克唐納公司總部在圣路易斯,道格拉斯公司則在加州長灘,而且公司一直也是兩套領導班子兩條腿,這是導致麥道發展滯后,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兩套班子的矛盾也直接影響到民用飛機的銷售。20世紀80年代初,麥道的業績就開始大幅下滑。到20世紀90年代,麥道在商用飛機市場中的份額已從22%下降到9.8%。由于競爭對手推出了性能更好、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麥道三發大型飛機MD-11的市場價格下跌了40%,這對麥道而言則是致命的打擊。
1995年,賀師統出任新麥道的首席執行官,公司一度在100座MD-95的競爭中擊敗波音,不久麥道又贏得一份180億美元的C-17運輸機訂單。但在經歷了長期業績滑坡后,這些只不過是回光返照,公司積重難返,難以阻擋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公司的并購狂潮,賀師統最終不得不選擇與波音合并。
一個有著80年歷史的著名飛機制造商就這樣徹底銷聲匿跡了。世界航空業從此進入了波音和空客“二虎相爭”的時代。
市場決定一個機型成敗,決定一個公司命運,這是被世界民機產業發展歷史所證明的一個真理。只有遵循市場規律,按民機規律辦事,才不會重蹈麥道的覆轍 。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