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機遭遇“倒春寒” 受制政策掣肘
受制政策掣肘公務機遭遇“倒春寒”
中國將在2017年擁有超過1000人的億萬富翁,這無疑讓公務機市場看到了巨大的市場契機。在剛剛過去的亞洲公務機航展上,民生金融租賃公司購買了60架灣流飛機,更佐證了這個市場的火熱。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引進的公務飛機數量在800~1000架之間,價值高達30億美元。
然而,《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型公務機銷售向好,中小型公務機卻難覓市場;飛機制造廠商看似風生水起,但公務機托管公司卻難以為繼。
戰略性布局
中國市場吸引了各方巨頭摩拳擦掌。“皮爾圖斯公司要在中國進行戰略布局。”瑞士皮爾圖斯飛機制造商的市場銷售負責人Fred Muggli告訴記者,他們在中國的訂單已經達到了56架,皮爾圖斯決定將其飛機PC-6的總產總裝線轉移到重慶,一同落戶的還有PC-12生產飛機大翼的生產線,項目總投資約在4億美元左右。
將瑞士的全球總裝線轉移到中國,只是皮爾圖斯戰略版圖中的一部分。它目前的產品線以渦槳飛機為主,主要用于救援作業等通航領域,其即將面世的PC-24飛機則是噴氣式飛機,則瞄準了公務機潛力的巨大市場。
皮爾圖斯只是飛機制造商青睞中國市場的一個縮影,另一家美國巨頭塞斯納也正在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沈陽合作生產162輕型飛機,并計劃在石家莊合作生產208多用途飛機,以及在成都合作生產公務機。
皮爾圖斯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清告訴記者:“中國的通航市場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可以讓我們更加靠近客戶。”
一位長期浸淫在通航領域的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在飛機制造領域“以技術換市場”一直是廠商屢試不爽的銷售策略,在總部以外的地區建立生產線可以緩解飛機制造商產能不足的問題,同時又能更加瞄準中國本土的企業客戶,具有很強的政治廣告效應,可謂一舉兩得。
與這些小型飛機制造商不同,類似于灣流這樣的大型公務機廠商則更傾向于依靠價格策略在中國取勝,近日灣流宇航公司將其60架灣流飛機賣給了民生租賃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該訂單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經確定,屬于民生租賃批量采購飛機的一部分,“在價格折扣上也享受了相當大的優惠。”
“倒春寒”現狀
在霍尼韋爾最新調查中顯示,在接受采訪的運營商中有大約28%計劃在未來5年采購新公務機,以更換或增加現有機隊。其中,亞太區未來5年的整體需求份額約為5%。
“中國的公務機市場將以雙位數進行增長。”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總裁高博安(Briand Greer)告訴記者。中國公務航空集團董事局主席廖學峰則認為未來中國有6000架公務機,價值1萬億元人民幣。
然而,資深人士指出,一些公務機公司購買了豪華公務機后卻沒有業務,飛機幾乎全年趴在機場,每年日常費用與保養就需要花費數百萬元。
數據顯示,2013年通用航空增長速度是8%,但實際飛行作業量只增長了2.5%。“嚴格來說,2013年中國的通用航空經歷了‘倒春寒’,因為‘八項規定’等沖擊讓國企高管出行大幅減少,一些民營企業家也變得低調。”上述資深人士指出,從這個角度來看民生租賃大舉購入灣流公務機具備一定的風險。因為除了市場何時爆發尚不明朗以外,公務機因為其定制化的內飾導致了流通率較低,不如民航飛機那樣容易在二手市場流通變現。
政策性掣肘
目前,中國公務機的主要客戶群體以企業家為主,在空客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顯示,中國擁有億萬身家的人數預計將從2012年的470人增加到2017年的1040人。他們傾向于購買大型公務機,大多在大陸以及鄰近地區幾個小時的航程內飛行。在購買者名單中,阿里巴巴馬云、萬達王健林和演員趙本山都赫然在冊,這些客戶催生了一批中國通航公司的誕生,目前中國通航公司超過130家。
漢宇航空是以托管為主的公務機公司,目前擁有3架灣流飛機。“灣流在大中華區有130架飛機,它們的客戶就是我的服務對象。如同汽車的4S店,公務機公司的托管業務就是提供飛機的飛行、運營、維修等業務。”北京漢宇航空有限公司總裁張志告訴記者。
但記者了解到,托管公司的日子并不好過,目前國內最大的公務機公司金鹿公務航空運營著39架飛機,2013年10月金鹿陸續將8架公務機交給美國一家公司運營,被業內解讀為變相消化運力。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在美國進行公務飛行只需要提前3小時報備即可,但中國則需要3天的時間進行審批,這大大限制了公務出行的需求。”上述資深人士如此解讀。在他看來,“無論是飛機廠商還是租賃公司都在為公務機市場造勢,但這個市場到底何時爆發其實并不取決于市場,而是取決于政策。”
在亞洲公務機展上,中國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公開表示,中國公務航空的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既包括空域的問題,也包括機場建設的問題,還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培育,不是靠買幾架飛機就能解決的。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