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借鑒日本廉航模式 補航空市場不足
香港作為航空樞紐中心,飛機升降的頻密度令人咋舌,今年首季機場客運量按年增長5.3%至1500萬人次,相等于每名港人帶動兩名旅客訪港。不過,以香港作為根據地的廉航,目前只有香港快運一間,捷星香港的申請遲遲未獲審批,大大局限消費者的選擇。
反觀,捷星日本(JetstarJapan)、樂桃航空(Peach)及香草航空(VanillaAir)三家以日本為根據地的廉航,經營不足兩年,卻為日本航空市場帶來頗為明顯的作用,刺激當地的內陸航空市場起死回生,發展越趨蓬勃。
日本的廉航市場成功發展,著實有賴當地政府的支持。以東京成田機場為例,每周升降近千班內陸航機中,超過一半屬于廉航,完全做到有效運用機場跑道的所有時段。該機場更計劃新增廉航大樓,為廉航提供更全面的配套。
從經濟學理論上,廉航的出現某程度能產生“替代效應”(substitutioneffect)。假若旅客傾向採用傳統的全服務航空,不過由于廉航票價便宜,有機會搶走傳統航空的乘客,令廉航替代傳統航空。
畢竟,廉航是以“廉”為賣點、以減低旅客成本作招攬,實行“用者自付”的消費理念,減少不必要的服務收費。要留意的是,雖然廉航與傳統航空公司的經營成本不相伯仲,飛機燃油、機身維護、航班升降費等一概屬于固定成本,盈利能力可能不及傳統航空,但在上述提到的“替代效應”下,傳統航空在加票價時更為審慎,以免“趕客”,廉航在履行開源節流的手段下,自可突顯優勢所在。
事實上,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處于亞太區的中心位置,適合發展短途的廉航。目前,本港廉價航空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以日本廉航市場作為借鏡,香港若能抓緊發展廉航的機遇,既有助強化作為經濟命脈之一的旅游服務業,同時提升整體經濟效益,長遠亦有助補足航空市場的不足,可謂一舉多得。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中的民航“分量”
- 下一篇:國產飛機ARJ21環球飛行三萬公里后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