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臨空經濟:是商業沖動,還是深謀遠慮?
截至2014年底,中國有62座城市依托54座機場,規劃了63個臨空經濟區。在前不久舉辦的2015年世界機場城市(亞太)峰會上,民航局副局長周來振給出的這樣一組數據,充分反映了臨空經濟在中國的火熱。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將加快機場建設發展,建設臨空經濟區視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然而,在一擁而上的背后,周來振坦言:“一些地區臨空經濟發展充斥著浮躁、急功近利的商業沖動。”
臨空經濟到底能不能成為城市經濟轉型的利器,在這次會議上,有關專家提出了頗具價值的建議。畢竟,要讓中國的臨空經濟得到健康持續的發展,臨空經濟建設運營相關人士僅有商業沖動是不行的,當然也不能鼠目寸光,必須有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思維與境界。
模式有多種 成功的并不多
今年1月,成都新機場立項獲批準。四川省機場集團總經理潘剛軍向外界透露了成都新機場和未來航空城的規劃。他表示,成都新機場的建設,為臨空經濟和航空城的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目前,新機場周邊及與成都市相連的走廊地帶基本上屬于未開發區域,便于統籌規劃。我們將堅持現代產業、現代生活、現代都市‘三位一體’的理念,通過內圈小型機場城的建設與外圍大型航空城的發展,來實現機場與臨空產業的良性互動”。
像成都這樣一邊謀劃機場新建或改擴建,一邊積極規劃臨空經濟區建設的城市,在中國不是少數。一位業內人士曾對記者開玩笑稱,如今,但凡有機場的地方政府領導在談及機場發展時,如果沒有提及“航空經濟”或“臨空經濟”等字眼,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懂航空。玩笑之下透露出,許多地方政府領導對于利用機場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有一定了解,但了解航空并不等于知曉臨空經濟的發展規律。
截至去年底,中國已規劃了63個臨空經濟區。但一些城市只是在機場附近的區域圈了一大片地,對于這片區域應該引進什么產業、遵循什么樣的規律并不清楚。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曾在多個場合對地方政府領導強調,“臨空經濟區并不等同于經濟開發區,給塊地就能發展”。
要建設一個成功的臨空經濟區,將一座城市的機場變成機場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曾讓全球航空經濟研究第一人、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卡薩達列出機場城市的成功案例,他只提到了新加坡、荷蘭、迪拜、北京、上海等幾個城市。曹允春教授在提到國內成功的臨空經濟區時,也只提到了北京、上海、天津、鄭州、西安等幾個城市。
“臨空經濟發展模式有多種,北京采用的是大型樞紐機場帶動下的臨空發展模式,天津采用的是航空制造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的模式,鄭州采用的是航空引致產業帶動下的發展模式,還有上海虹橋模式,以及通航制造、研發等產業帶動的臨空經濟模式等。”曹允春表示。
發展臨空經濟應該遵循規律
中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以成都、鄭州、天津等城市為骨干,其他城市為補充的臨空經濟發展格局,逐步探索出了以航空制造、IT產業、旅游休閑、現代服務業、航空物流為主導的多種模式的航空經濟形態。針對中國持續高漲的臨空經濟熱潮,周來振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問題。他表示:“中國發展臨空經濟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例如,產業矛盾很突出,規劃不科學,開發模式、利益協調機制等還有待理順,甚至一些地區充斥著浮躁、急功近利的商業沖動。”
為此,周來振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發展臨空經濟,要優先謀劃機場、航空樞紐發展,打牢臨空經濟的發展根基;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統籌協調、規劃引領的作用;要加強政策支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推進的合力;要綜合考慮推動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協同進步。”
“要使臨空經濟這樣好的經濟形態健康持續發展,靠堵是不行的。”曹允春說,“畢竟臨空經濟已經是市場行為,民航局和國家發改委對此是支持的。但臨空經濟開發的主體必須清楚臨空經濟應該遵循什么樣的規律,不能盲目地發展。”6月底,國家發改委和民航局發布了《關于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相信政策的出臺,會對中國臨空經濟發展起到引導作用。
進行了很多臨空經濟區規劃的中國航空規劃建設發展公司總規劃師李守旭則表示,要發展航空城,首先必須進行規劃整合。他認為,現在很多部門都制定了規劃,但重中之重是“實現多規合一,用一個規劃指導區域發展和城市建設”。在他看來,“實現產業、交通和空間的協同”,航空城才有可能更好地發展。
在機場方看來,政府對于臨空經濟的協調與統籌作用不可忽視。潘剛軍在峰會上明確表示:“對于機場總體規劃區域以外,一般指機場周邊15公里及機場走廊沿線30多公里范圍,必須由地方政府牽頭負責,機場當局積極參與。”
如今,許多地方政府領導已經認識到,當地要發展臨空經濟,必須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例如,成都市物流發展辦公室主任陳仲維就表示,除了積極支持成都新機場的臨空經濟建設外,還要積極支持臨空經濟的核心——機場——的發展。為了支持成都的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政府不僅要構建國際、國內航線網絡,還要在培育發展基地航空公司以及建立航空樞紐建設協調機制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
國家大戰略創造了新的機遇
進入2015年,“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國家戰略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實施的重要戰略給中國臨空經濟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國家唯一以航空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以發展航空引致產業為主線,在航空物流、智能終端、電子信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如今,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研發生產基地,2014年,生產手機1.43億部,約占全球供貨量的1/8。無論是進出口產值,還是電子信息業產值,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對河南省的貢獻都極大。2014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完成進出口總額379億美元,約占河南全省的59%;完成電子信息業產值2030億元,約占河南全省的73%。
結合國家實施的重要戰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張延明表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將迎來新的發展。目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大通關機制建設效果顯著。鄭州海關已經與北京海關、上海海關等10個海關簽訂了區域通關合作協議,將關區的口岸通關功能延伸到了鄭州。河南檢驗檢疫局也與天津、山東、河北、連云港簽訂了“檢驗檢疫直通放行”的便利化通檢協議,做到了與上述4個省市便捷通檢。在便利通關通檢的基礎上,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也在積極建設電子口岸中心,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行肉類口岸、食品藥品醫療口岸等建設。
除了國家實施的大戰略之外,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自貿區的批復,給當地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從國際空港自貿區的發展經驗看,自貿區與航空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是良性互動的關系。例如,韓國仁川機場的經濟自由貿易區和阿聯酋迪拜國際機場的自由貿易區都是在高效便捷的物流網絡基礎上建成的。據統計,2012年迪拜杰布阿里自由貿易區為迪拜機場貢獻了24%的吞吐量。
在國家新近批復的幾個自由貿易實驗區中,天津是唯一囊括了整個機場的自貿區。天津自貿區管委會研究室主任董維忠認為,“自由貿易區以航空機場為支撐,現已成為驅動城市發展航空經濟的新動力” 。他表示,天津自貿區管委會下一步將大力提高通關效率,為航空公司、貨主、集成商、貨代公司在機場運營搭建平臺并提供服務。同時,他們將整合這一區域的部門職責,加快融資租賃、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發展,推進全球維修檢測、國際中轉集拼等業務的發展。此外,他們還將積極創造方便各種資源進入的軟硬環境,推動航空物流的發展,帶動整個空港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很多省市都積極利用國家實施的重要戰略,為當地的臨空經濟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對此,研究了很多年中國臨空經濟發展的曹允春教授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議。他表示,要建設一個成功的臨空經濟區,必須做到以下六點。第一,要有準確的戰略定位。“一流的政府要戰略,二流的政府要政策,三流的政府要項目。當地臨空經濟能否發展得好,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政府制定戰略是否到位”。第二,要準確把握“一帶一路”戰略的產業轉移。“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什么能夠成功,其重要原因就是把握了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轉移方向,以及中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方向,從而將鄭州成功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體系當中”。第三,要嚴格遵循臨空經濟的科學發展規律,即港、產、城互動發展的關系。曹允春認為,在中國60多個臨空經濟區中,港與產、港與城、產與城的關系并不順暢。第四,要通過產業集群化和高端化方式,發揮臨空經濟區的產業競爭優勢。第五,要建立階段化、區塊化的企業遴選機制。第六,要進行國際化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兩通航公司股權叫賣中
- 下一篇:80后創客研制能橫跨太平洋的無人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