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創客研制能橫跨太平洋的無人機(圖)
在無人機領域,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智”)這家看似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小公司,已居行業前列。而該公司的創辦者之一是本科畢業的80后小伙——田剛印。
田剛印個子不高,穿著襯衫、牛仔褲、運動鞋,戴一副無框眼鏡,文質彬彬。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廠房式辦公室中,他談起了正在著手開展的一項計劃:研制一架能夠橫跨太平洋、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無人直升機。
從結婚和買房錢中拿出8萬元創業
談起這項試飛計劃,田剛印有些激動。在他看來,試飛成功不僅將極大提高無人直升機的性能,也將穩固中航智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為實現這兩項極限挑戰,田剛印和團隊正在研發一款3噸重、11米長的無人直升機。橫跨太平洋、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意味著需要無人機以時速300公里左右續航飛行30小時,同時還要達到9200米的升限。這考驗著無人機整體的設計能力,從材料選擇到飛行控制、氣動設計等系統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最大程度的優化。
僅僅兩年前,田剛印團隊研發的無人直升機才受到行業關注。在2013年的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田剛印攜帶自主研制的無人直升機首次亮相。這是世界首臺電控共軸無人直升機,機身長1.5米,空機重140公斤,任務載荷可達1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00公里,續航時間5小時,升限4000米,能在很小的空間范圍內自由起落,其載荷、速度為同等量級無人機的2倍。直至今天,這些指標依然行業領先。
田剛印一開始并沒有想到自己能做出無人機。2001年,田剛印考入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大學4年,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搗鼓無人機上,當時主要興趣是研究無人機的大腦——飛行控制器。本科畢業后,他一邊工作,一邊利用業余時間研究飛控器。兩年后,這家公司發不出工資,他就和同樣處于失業狀態的大學校友滿意合計:“既然大家心里都放不下飛控器,為啥不自己做呢?”
田剛印從爸媽給自己準備的結婚費用中“截留”了4萬元,滿意也從買房的錢中拿出4萬元,作為創業基金,兩人開始優化飛行控制器設計。2007年底,他們把飛控器做到了香煙盒大小,達到國內領先水準,并以近30萬元的價格出售,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田剛印團隊研制的飛控器名氣不脛而走,迅速占領國內無人直升機市場。此時,他有了新想法:為什么不自己做無人機呢?經過市場調研后,他發現國內很少有人踏踏實實地研究無人直升機本體,幾乎沒有自主品牌,要么仿國外,要么買國外,或者用有人機改裝,使用的效果都不理想。
決定研制之前,田剛印和團隊把國際上所有樣式的無人機都研究了一遍,光是打印出來的資料,就裝了滿滿三個大紙箱子。經過無數次實驗,終于在2012年做出第一臺電子共軸無人直升機。相比國際上同類型無人直升機,零件減少了一半多,可靠性提高了一倍。由于性能優異,在試飛階段,這種新型無人機就獲得了7架訂單。
做無人機是為了興趣,中航智做機械的小伙子都不知道自己工資有多少
在中航智2500平方米大車間的墻壁上,掛著兩幅巨大的無人機圖。上面印著“我們讓他更加強壯”“我們讓他更加聰明”兩個口號。
田剛印認為,無人直升機的性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在動力上,中航智設計的無人直升機已經實現60多馬力到150多馬力的提升;在智能化方面,團隊在進一步努力增加飛機的傳感器數量,提升傳感器效能,以及提高軟件處理器對高性能信息的判斷處理能力。
“我們想把飛機做得更安全、更智能。未來,我們希望,人們上下班或者短距離旅行,只要坐上無人機,告訴它去哪里,它就飛到哪里。完全不用人工干預,不用擔心安全問題。”田剛印說。
田剛印對提升無人機性能的信心,來自于中航智有一群癡迷飛機的研究人員。“創業不能一開始就想賺錢。我們做無人機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興趣,過去是那樣,現在也一樣。”田剛印說。
他認為,物質生活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滿足,現在許多人已不用為基本的吃穿發愁,所以應該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我們做機械的小伙子都不知道自己工資有多少。我們沒有工資條,很多研究人員都是在網上消費,真的不知道自己掙多少錢。這樣的人中航智還有很多。”
有一次,一位名校畢業的博士來中航智應聘。田剛印最后問他還有什么問題時,這位博士問起醫療、養老保險繳納問題,田剛印當即表示他不適合中航智。“你到一個處在風口上的企業應聘,首先關心的不是來了之后能做什么,安排到什么崗位,而是老了之后能不能拿到養老保險。這不應該是20多歲來我們這工作的人應當關心的問題。”田剛印說。
2013年起,田剛印開始涉足多旋翼無人機制造。“普通的多旋翼可能續航飛行18—25分鐘,我們能做到51分鐘。不僅如此,我們在飛行精度、任務載荷等方面也有更好表現。”田剛印說,專業上的優勢,是中航智能夠領先的重要原因。
比較頭疼的問題是,目前無人機領域既沒有政策支持,也沒有政策反對
田剛印認為,中航智能快速發展,是趕上了無人機發展的好年景。好些年前,也有人做無人機但想法超前沒人買,很多公司都倒閉了。近幾年,人們在很多領域發現無人機的用途,市場覺醒了,中航智也由最初每年七八架的訂單到如今上百架,并衍生出多個不同機型產品。
中航智團隊由最開始的三四個人發展到現在擁有一支五六十人的研發隊伍,田剛印并沒有因為公司的快速發展而感到自滿。“空客、波音這樣的大公司在人力、技術、財力上都是非常雄厚的,只是他們沒有騰出精力去做,我們一定要在大公司覺醒之前做點什么,同時也要保證甩開追趕者一段距離。”
為了保持技術上的創新動力,中航智不僅在北京理工大學有研究所,還在好幾個國家成立了學術研究項目組,每年研發投入占比達到30%—40%。
田剛印還在緊鑼密鼓地為擴大市場占有率做各方面準備,他們已經成立了無人機通航公司,做好售后維護;同時,發起第一期5億元的無人機發展產業基金,來健全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我們支持產業鏈發展,希望創建良性生態。一方面是為了競爭,一方面是為了讓整個行業火起來�,F在不是說要搶多少蛋糕,而是要想辦法把蛋糕做大。”
讓田剛印比較頭疼的問題是,目前無人機領域既沒有政策的支持,也沒有政策的反對。在這種真空狀態下,往往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田剛印說,未來發展面臨兩個政策問題有待解決,一是低空開放的問題。比如農業無人機噴灑農藥,飛30米高,說違法算違法,說不違法又不算違法。他們之所以沒有大量推廣農業無人機是因為低空開放的問題。二是無人機試航該誰管、審批的問題。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這個事,但出了問題誰都可以管一點。“政策推出的速度趕不上研發、需求、使用的情況。”
田剛印舉例說,不久前他們團隊飛機在試飛時經過一個村莊,可能飛得比較低,引起了一位老農的不滿,說家里的一窩豬被嚇得不吃食了,要求高額賠款。田剛印說,“這種情況的責任如何認定,該如何賠付,并不清楚。希望政府能盡快在技術制造、行為規范、航空環保等方面有明確規定,讓大家有個把握的尺度。”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