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競相規劃臨空經濟區
中西部地區多個城市已經相繼拋出臨空經濟區發展規劃。
武漢近期已經敲定“大臨空”經濟區規劃,醞釀打造一座涵蓋兩市三地的“臨空新城”,預計到2020年,臨空新城的GDP將達到3000億元。南昌也計劃于今年10月底編制完成《南昌臨空經濟區三年行動計劃和當前工作安排》,建產值過1000億元臨空經濟區。
實際上,首個獲批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鄭州,尚在摸索什么是臨空經濟。
數位鄭州、武漢政府和學界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多數臨空經濟因為涉及到跨區域的規劃,其規劃主體需要確定,需要更高層面來進行統籌協調。
受訪人士還提醒,不同的區域應該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不能一哄而上,要避免臨空經濟區停留在概念層面,更要防止在招商過程中出現“變相圈地”的行為。
臨空經濟區遍地開花
10月份,中部城市陸續敲定和規劃編制臨空經濟區。10月14日,武漢市通過武漢臨空經濟區的建設方案和綜合規劃。在武漢西北建設臨空經濟區,規劃面積1100平方公里,涵蓋兩市三地,即東西湖區全域、黃陂區北部組群及孝感市孝南區部分區域。
幾乎同時,南昌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前期工作全面啟動。該區由南昌和九江兩市部分地域共同組成,將形成南昌大昌北+九江共青城先導區+“飛地經濟”的發展格局。
兩市分別提出了發展藍圖。武漢市提出,到2020年,臨空新城的GDP將達到3000億元;南昌市則提出將建千億產值百萬人口臨空經濟區。
事實上,目前只有鄭州獲國務院批準為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部其它城市顯得有些失落。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告訴本報記者,鄭州和武漢在發展臨空經濟方面各有優勢,中部武漢屬于“醒得早,起步晚”。
據中國民航局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共有27個省(區、市)的51個城市先后提出54個臨空經濟區的規劃與設想。除了南昌和武漢,還有長沙、重慶、西安等地。
從3月份批復至今,鄭州航空港獲批已過半年。臨空經濟對鄭州來說,仍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有地方人士透露,各部門都還在一個摸索狀態,也請過國內外相關學者來參與探討學習,目前也很需要懂臨空經濟的人才。
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也表示,目前來評價鄭州航空港的狀況,還為時過早。雖然地方宣傳勢頭強勁,但目前主要還是處于做規劃階段,區域發展的戰略和產業預計半年內也出不來。
避免概念化
6月份,武漢“華創會”的招商活動現場,中部某臨空經濟區招商展位,陸續有企業過來咨詢。從現場登記情況來看,他們招攬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包括獸藥、食品加工等相關企業。
招商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目前臨空經濟區還在打造階段,產業區分并不明顯,招商面臨著成熟的高新區,以及周邊地市的競爭。
一位有投資意向的廣西獸藥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他選定該區的話,更看重的還是土地方面的政策,但這方面周邊縣市更有優勢。
曹允春告訴記者,臨空經濟最明顯的特征,即高端性和開放性。主要指的是由于機場的客流、貨物流而產生的產業聚集,比如物流、航空制造、酒店娛樂等,而這樣一個產業聚集的地區就叫臨空經濟區,其核心元素是“因航空運輸業而聚集發展”。
曹說,高端的產業形態,是區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另外,有些機場容量本身比較低,吸引的就是傳統產業。“許多臨空經濟區,多在郊區。”他說。
協調機制待統一
對如何發展臨空經濟,鄭州、武漢等地官員和學者幾乎都提出,首先要在行政上解決機制問題,許多經濟區中都涉及跨區域的規劃,規劃的主體需要確定。以武漢市為例,兩市三區在產業規劃布局和利益協調方面上,如何做到空間功能優化安排,需要省這一層面來統籌。同樣,南昌臨空經濟區也涉及到南昌和九江兩個城市。
武漢“醒得早,起步晚”的首要原因,也是統籌方面的問題。地方發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負責人表示,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為省政府派出機構,規格為正廳級。而武漢涉及三地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一直存在協調問題,另外在產業布局上,也處于競爭狀態。此前武漢一直沒有專門的統一協調機構協調臨空經濟發展問題。
近期武漢市公布“大臨空”經濟區規劃時,也提到武漢市政府首設臨空經濟區辦公室,統一規劃協調,招商引資,爭取政策。但其是否能發揮對兩市三區的協調作用,還有待觀察。
曹允春也說,對任何區域來說,首先要有組織架構,其架構是否起作用,行政上如何協調,規劃多少面積都是次要的,關鍵是開發機制要確立。
他認為,目前臨空經濟區的做得比較好的只有天津、北京、上海和鄭州。他提醒,目前確實有地方在利用“臨空經濟”概念進行變相圈地,需要引起警惕。
耿明齋總結說,地方在臨空經濟區規劃上一哄而上,不值得鼓勵。雖然航空運輸方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處于上升趨勢,但發展并不平衡。“不是所有的機場都有這個條件,最后必然是少數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脫穎而出。”他表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膠東顯現“新機場效應”
- 下一篇:溫州市培育通用航空業蓄勢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