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飛機零件3D打印造 專家稱難取代工業生產
11月4日上午,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十一屆廣東省科協學術活動周開幕,中國激光增材制造(俗稱3D打印)領域帶頭人、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獲得者王華明教授首次透露,國產大飛機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零件。但他也認為,3D打印難取代工業生產。
“3D打印涉及的快速成型制造技術,并不是新鮮事物,在中國發展了20多年,水平已經很高。”王華明說,國內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在這方面十分領先。王華明說,他的團隊已經制造出世界最大的3D打印機。
目前在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已經在使用3D打印鈦合金零件,主要用在飛機主風擋窗框、機翼和機體銜接部位。由于強度和質量控制問題,飛機的關鍵部件還難以使用3D打印。
他表示,3D打印技術給工業帶來的真在變革的是結構設計,設計師不再被傳統鑄造行業的技術能力局限,可以盡情展現設計思維。在工業設計領域應用3D打印后,工業企業成本下降很多。
廣東不少企業很看好3D打印進入消費市場潛力,認為其將帶來生產革命。王華明并不這么看,他認為3D打印的弊端是產品的外形粗糙不精細,產品內部強度抗疲勞特性存在問題。他表示目前媒體上炒作的商業3D打印,僅僅是該項技術中最簡單的非金屬模型打印,并不代表該項技術發展方向。3D打印更高一層應用是在國防大工業上的高性能金屬構件生產,以及生物醫學支架。
他不認同很多業外人士認為的觀點,即“3D打印將導致集中化的工廠被個體化、一家一戶都有一臺3D打印機的分布式生產取代”。目前3D打印進入家庭僅僅起到娛樂功能,其他作用不大。由于打印精度不高,即使打印人體立體石膏產品這類簡單產品,都無法展現人體面部表情。其他打印的尼龍衣服、鞋子,也相當粗糙,穿著不舒服。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澳門致力于發展公務航空以配合經濟多元化發展
- 下一篇:通航產業崛起中“石飛”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