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機場飛機已更新5代 未來大飛機可通歐美
新聞摘要
自合肥擁有民用航空以來,市民或是在三里街機場,或是在駱崗機場,第一次乘坐飛機,實現翱翔藍天的夢想。幾十年來,從合肥機場起飛的飛機不斷升級換代,性能越來越先進,乘坐越來越舒適,飛行距離也越來越遠。新橋機場啟用后,隨著歐美等洲際航線的開通,合肥機場還將起飛更大的飛機。
三代機場:前后經歷五代飛機
合肥日報訊 走過半個多世紀,合肥機場起落的飛機已經更新了五代。從1972年就進入合肥三里街機場從事機務維修的王杰,對飛機的換代了如指掌。上世紀50年代,合肥三里街機場起步時,由于是碎石跑道,只能起降小飛機。運-5是三里街機場的第一代客機,滿載只能乘坐12名乘客。運-5主要用于農業、林業等專業飛行,僅一架8085號用于客運。到上世紀60年代,三里街機場陸續引進伊爾-14、里-2等中小型飛機,可以搭乘40名左右乘客,里-2飛行時間較短,伊爾成為當時合肥機場主要機型。到上世紀70、80年代,合肥機場有了安-24飛機、運-7飛機,可以乘坐50名乘客。起步的艱難,令人難以想象。王杰回憶說:“運-5沒有空姐,只有5名機組人員。到了運-7,才有2名乘務員。”
以1980年代為界,此前機型多為蘇制飛機,此后轉用國產和歐美飛機,運-7就是國產機型的代表。同時,因為駱崗機場的投用,合肥告別只能起降小飛機的歷史。1980年代后,合肥機場開始有MD-80、MD-90等中型飛機,一架飛機可搭乘百名以上乘客,MD-90在合肥機場一直服役到2009年6月。進入21世紀后,空客A320漸漸成為合肥機場的主角,一架飛機可以搭乘150名左右乘客,現在東航安徽分公司執飛12架空客A320。
機型的變化,不僅見證了合肥機場和安徽民航事業的變遷,也見證了合肥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
航線變遷:由中轉站到國際空港
1956年,三里街機場修復啟用時,合肥機場只是個中轉機場。1957年就到三里街機場工作的周世倫回憶說,飛行的航線是上海-合肥-徐州-北京,合肥是中轉站點。后來,陸續開通北京、濟南、上海方向的航線,剩下的只是省內互通航線,例如阜陽、蕪湖、安慶等地。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貿往來的加深、旅游產業的發展,合肥機場陸續開通廣州、深圳、鄭州等國內主要城市航線,逐步打開我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航線。原民航安徽省局副局長郭金橋說,旅游產業的發展,促使民航產業加速騰飛。2000年以后,泰國曼谷、新加坡、韓國濟州、韓國首爾等國際航線紛紛開通,合肥機場一舉變身為國際機場。
飛向世界:直通歐美指日可待
進入新橋“時代”,合肥空港將有更大的承載、更遠的飛行。目前,駱崗機場有航空公司21家,航線58條,每周有630個航班,航站樓已基本覆蓋全省。新橋機場運營后,2~3年內開通航線將達到70條,10條是國際航線,60條是國內航線。
空中“新橋”,無遠弗屆。現在,合肥已有國際航線都是亞洲區域航線。2015年之前合肥還將開通3~5條國際航線。近期,合肥直通法蘭克福航線正在洽談,直通歐美指日可待。機場工作人員透露,開通歐美洲際航線必將啟用大飛機,“肯定要比空客A320機型大,如空客A330、A321,波音777、787,具體采用哪個機型將看航線由哪個航空公司來執飛”。到“十二五”末,合肥機場客流吞吐量預計達到800萬至880萬人次。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