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客運量40年增長494倍,中小機場小虧損大貢獻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民航業發展突飛猛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絕大多數人沒坐過飛機,即使因公出差,也要憑介紹信才能買票。直到90年代,飛機出行仍屬于高端消費。但如今飛機出行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運輸機場旅客吞吐量約232萬人次,但到了2017年,全國運輸機場旅客吞吐量11.48億人次,增長了494倍.
交通運輸部分析,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我國民用航空從一個軍事化的行業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民航隸屬空軍,民用機場78個,1980年管理體制改革后,民航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截至2017年底,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共229個。比1978年增加了151個。民航服務覆蓋了全國88.5%的地級市和76.5%的縣。2017年,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9579萬人次,位列世界第二,香港國際機場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分別位列第八和第九,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排名第十三位。航空運輸作為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組成部分,已由從屬補充地位,發展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
不足也很明顯。尤其是,與目前運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國相比,我國民航發展仍有不小的差距。從機場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來看,美國擁有民用商業機場540多個,其中130個樞紐機場平均擁有跑道兩條以上。
目前我國人均航空出行次數仍不足0.5次,機場密度不足美國的四成。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茍以勇對第一財經分析,我國機場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數量上比美國和巴西等都少很多,我國的機場仍遠遠不夠,未來需要加快包括中小機場、通用機場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民航資深專家李曉津教授此前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我國民航基建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在我國高鐵比較發達的情況下,未來民航發展有兩個重要方向,一個是漂洋過海,也就是要開辟更多的國際航線,因為國際出行是高鐵無法取代的。另一方面是上山下鄉,在西南、西北等地建一些通勤機場和中小支線機場,不僅可以讓當地交通更加便利,促進當地旅游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對于維護邊疆地區穩定、維護國家安全都具重要意義。
加快中小機場和通用機場的建設,是未來我國民航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近日,民航局局長馮正霖率調研組赴山東調研中小機場建設和通航發展情況。馮正霖強調,當前我國正處在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大眾化的航空市場是民航強國的八個基本特征之一,中小機場是機場網絡和航線網絡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推動大眾化航空市場發展的基礎和支撐。
馮正霖說,自2002年機場屬地化改革以來,在各地方政府和民航系統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中小機場發展勢頭總體向好。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運輸機場229個,其中年旅客吞吐量200萬人次以下的中小機場171個,中小機場數量占比較高。與此同時,中小機場發展加速,2017年,中小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速高達25.1%,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2.2個百分點,其中增速超過50%的達39個,不少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甚至翻番。
從中小機場的效益來看,很多小機場一般只有幾十萬的年客流量,且大多處于虧損狀態,需靠地方政府財政補貼維持運營。不過,業界人士指出,修建機場不能單純看盈利情況,而要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角度看待機場的綜合效用。尤其是這些中小機場覆蓋了全國70%以上的縣域,對地區GDP的貢獻以萬億計。這一虧損是個小數字,小虧損卻帶來了大貢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鯤龍AG600飛機完成首次下水滑行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