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橋機場:一項技術省下700萬
核心提示:“在新橋機場這個項目里,有不少安徽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丁大益是安徽六安人,他笑稱機場搬到新橋他最高興,“以后回老家就方便多了,比合肥人還快一些呢。”
對家鄉的項目格外上心
丁大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科技帶頭人、中國五洲工程設計集團建筑工程設計研究所所長,合肥新橋國際機場航站樓總設計師,曾主持設計國內多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
在電話中聽說記者要采訪,丁大益一口答應了下來。見面后,丁大益說:“實在是太忙了,沒時間接受采訪。要不是看新橋就要啟用了,網上有些數據不是很準確,我也不愿意過多地去說。”
“在新橋機場這個項目里,有不少安徽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丁大益是安徽六安人,他笑稱機場搬到新橋他最高興,“以后回老家就方便多了,比合肥人還快一些呢。”
新橋機場航站樓項目,從2007年投標至今,丁大益全程參與。丁大益說,在組建設計團隊的時候,他有意選了幾個安徽老鄉參與,“家鄉的項目,跑得勤快一些,也愿意去那里出差。”
一項技術省下700萬元
近些年來,大型體育場、展覽館、航站樓等很多項目都采用了鋼結構建筑。新橋機場航站樓,這個長達806 米、最大寬度159 米的建筑,毫無疑問在所有適宜的區域都選擇了鋼結構。
但同樣是鋼結構,丁大益和他的團隊做出了創新,這一創新還通過了安徽省科技成果鑒定,被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評為“總體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桁架與箱型曲梁連接轉換節點等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看似簡單的一個結論,卻花費了科研團隊大量的精力。丁大益解釋說,在此之前,國內大部分鋼結構建筑,都是采用桁架直接落地或者箱型截面柱落地的做法。通俗地說,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新橋航站樓的頂部是較大尺寸的立體桁架,而到了兩側(陸側和空側)又在轉彎處轉換成了實心的箱型柱落地。
“如果是桁架到底落地,占地面積非常大;如果全部采用箱型截面,可以節約空間,但造價太高。因此我們就把這兩者結合了起來。”丁大益說,光是這一項“桁架與箱型曲梁連接轉換節點”技術,就為工程節約了700 多萬元。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漢華航空擬在四川成都設基地
- 下一篇:斯坦斯特德機場4跑道擴建提案 欲取代希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