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觀察:空港物流產業規劃與發展探索
隨著全球化的潮流涌動,空港將不避免的主動或被動的融入到全球化中,將空港的經濟與世界的經濟融合。民航局在《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中強調,拓展國際化、大眾化航空市場,拓展國際航空市場、著力推進航空服務大眾化、著力開通航空物流市場、著力拓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服務空間、全面提升航空服務質量。多方位的行動指南和綱要,也側面反映航空運輸業必須要融入全球化潮流中,融入到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航空運輸業有著多方面的發展需要。
多元全面的發展航空運輸業,其中航空產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機場的建設與發展。隨著航空港的發展,逐步融入地方經濟、區域經濟、全球經濟,更增加空港產業的系統性和多樣性。獨立的物流產業閉塞建設,將制約空港的發展,必須資源整合升級,形成1+1大于2的效果,多元融合建設經濟航空港,才能促航空港產業發展升級。
一、空港產業定位與地域消費特點融合
空港經濟的發展必然要依托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而空港產業的定位之所以要圍繞所在地域的消費特點,是地域的資源和需求是空港產業輸出與引進的主要價值流。
北方地廣人稀,制造業薄弱,可輸出產品較少,需求體量不大。反觀航空產業發達的城市特點,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都是市場消費能力強,地域制造業發達。
雷軍有句創業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可以說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市場正是地方航空業的風口。而北方“風力”不足,這也更要求北方空港經濟發展中更要重視城市消費特點,打造最為匹配地域消費特點的空港產業,才能將空港產業定位與本身體量不大市場盡可能結合,一方面促流通為地方市場提供最大“便利”,另一方面盤活航空運力,最大的“榨干”地域消費資源。
二、 空港規劃建設與市場發展需求融合
談到定位與市場融合后,更需要的是規劃建設與市場發展需求融合,簡稱為配套發展。
當前靈活的公路運輸撕扯著本身吞吐量占比不高的航空運輸,航空時效性的價值在民航高安全標準的收運、安檢、配載、裝卸等流程中不斷被稀釋。
航空物流具有時效快、跨度遠、安全性高、不受地理限制的特點,適用于高價值、高頻率、小量貨物。而市場的需求也逐步由大宗貿易向小宗轉變,由低頻大量向高頻碎片轉變,由多環節鏈式供應鏈向扁平化直配轉變。這些市場需求特點與航空物流的本質特點是一致的。
但目前空港規劃建設處于信息化水平低、地面服務能力弱、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配套設施能力不足,對于特殊貨物如醫藥、生鮮等,沒有配套相應的物流設施,針對高貨值的貨物,仍處于缺少配套硬件的狀態。
這邊迫切的需求空港規劃建設要跟進發展需要,甚至超前與發展趨勢,以功能、能力更完善的配套硬件來帶動發展。
三、空港區域產業與物流倉儲建設融合
隨著行業分工細化,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物流行業從早年重干線、輕庫存、活周轉,轉變為重網絡、大庫存、快周轉。空港是網絡中的重要節點,也是干線網絡的樞紐點,但由于“重客輕貨”早期規劃思維,在倉儲、配送上,未與發展需求配套。
空港區域產業與物流倉儲建設融合,核心就是干線運輸網絡同大倉儲融合,圍繞空港中心輻射范圍內,建設大倉儲區域,集散貨源。此時空港為閘口,周邊配套倉儲為蓄水池,組合好可以發電。物流倉儲的建設要隨空港產業定位一致。例如呼和浩特本土以奶制品、肉制品為主,對于倉儲功能要求高,需要配套冷庫。
配套倉儲建設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地區貨物資源運輸特點,適用于何種倉儲方式,二是未來產業定位需求,即未來準備打造哪一種貨物的運輸鏈條,三是配套用地不要局限于僅為空港產業的使用,而是配套地區物流產業,為制造業、加工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等提供配套場所、設施、信息平臺,形成以空港為軸輻射地方的物流產業園。
四、空港交通建設與綜合交通系統融合
在上面我提到產業與物流配套融合,這是目前發展的趨勢與需要,緊跟干線、倉儲、配送一體化的趨勢。這種模式可以極大的壓縮鏈條,形成高頻率直配。早期空港的發展是立于城市邊緣,其用地資源有極大優勢。但規劃建設中并未有效合理考慮多種交通資源的融合。隨著城市交通體系的發展,逐步打破多種交通方式割裂的局面,但發展中各自受已有規劃土地的限制,遇到瓶頸。老城車站是最典型的案例,周邊交通擁堵,繁華地段泊車資源緊缺,擴建土地成本極高。
空港交通的建設融入綜合交通系統中,體現為多式聯運的形態,空陸聯運、空鐵聯運,綜合交通系統的構建,可以有效地消除各自輻射邊界的限制,優勢互補,同時在在組合中提供更為多樣的服務方案。
同時融入綜合交通系統中,更重要的是軟性的對接,平臺的對接,目前第三方平臺已經在逐步優化,通過互聯網將多種交通方式組合,例如購買機票的同時,提供送機接機的服務,這種方式其實就是最為直接的多種交通方式組合,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服務。同樣未來物流實現多種交通方式快速接駁,不同類型的運輸有效對接,需要實現軟性的平臺去做最優化的調度匹配。
五、空港口岸開放與區域城市開放融合
空港即航空港,“港”的釋義中有口岸的解釋,可被稱為空港的機場應該是具備口岸功能,內陸城市的直接口岸便是空港,空港具備著國際屬性。《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強調拓展國際化航空市場,表明未來空港的發展趨勢是對外開放的。
城市對外開放可以實現資源交換互補、技術引進交流、融入全球化、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等價值。空港的口岸屬性是連接內陸城市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條件,并且也是內陸城市向國際開放的最直接途徑。可以說在內陸開放中,空港是城市的空港,城市是空港的城市,此時空港便成為城市的符號,兩者代表著彼此。這點在香農機場和亞特蘭大機場充分體現,兩者均由空港帶動了城市的發展,空港成為了城市符號,為城市引進資源。
六、空港物流系統與物流行業生態融合
生態思維,可以說是效仿自然界構筑生物與環境有機融合的一種思維,在統一整體中形成一種動態平衡。物流行業的生態本質是圍繞訂單,在供需之間搭建一個生態系統,傳遞物流、資金流、信息流。
頂層圍繞物流行業本職,包括多種運輸方式,及多種運輸方式衍生的快遞、跨境、同城、貨代、倉儲、特種物流等。基層以物流網絡節點為支撐,搭建樞紐體系,集散中心、配送中心、空海路樞紐及園區。貫通于其中的是管理信息系統,搭建起整合物流資源的平臺。此外就是物流衍生的金融服務、咨詢公司、制造業、軟件業等。
這種生態化的規劃發展,對于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站到底、全程配套、流程透明,可以說最大的滿足了消費者“懶”的需求和控制欲。空港規劃發展需要主動與配套的產業形成強生態,互相制約。制約不是限制對方,而是指系統中兩者互助,但不形成一方資源強勢壟斷市場的局面。旅客運輸與地方旅游業融合,貨物運輸與地方制造業融合,空港運輸體系與地方綜合交通系統融合。
七、空港基礎建設與信息技術發展融合
談及信息技術并不陌生,信息技術的發展一直在顛覆人類的想象力。在實際工作中,行業內部基礎建設信息化的發展,往往是滯后于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的。
從事信息技術專業的人員無法深入了解空港業內業務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而從事空港業務的從業人員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多是一片空白,這就更要求我們主動與信息技術發展融合。
融合的最終目的是降本、增效、提質。自動化水平越高,降低人工成本,降低錯誤概率,提升工作效率。未來芯片技術的發展,芯片成本降低,五分錢成本的芯片可以記錄大量數據,便于對業務流程各環節的可視化記錄,全流程監控。5G搭建高速的互通互聯,將加速實現以互聯網為支撐的萬物聯通,物聯網將全面升級,自動分揀、自助值機、自助托運、自動倉配等,實現全程可控制、可視化,不僅提升了效率,更是提升服務水平。
信息平臺可視化可以有效地將航空公司、機場、貨主的供需匹配,最優化的運價算法,能有效的利用好航空運力,將腹貨倉使用效率提升,同時三者利潤最大化,形成全局最優的局面。
未來發展的復雜化,各行業的精益化,使空港產業經濟的發展更需要多元融合,各產業的范圍邊界交叉,形成系統效應。在空港建設規劃中充分考慮同各種產業資源對接的接口,既是為其他產業搭建發展平臺,同樣也是為自己產業升級提供動力,共生、共享、共融促地方經濟發展。( 金正陽)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廣州空港經濟區26個項目簽約開工!白云臨空經濟生機勃勃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