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關注:權威解讀《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
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日前,民航局出臺《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實現民航強國夢的奮斗目標做出詳細的路徑規劃,為未來幾十年的民航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既是鼓舞人心的戰略部署,也是催人奮進的宏偉藍圖。
《綱要》的出臺背景是什么?民航強國建設的主要目標和戰略進程是怎樣的?建設民航強國要重點完成哪些任務?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民航報》記者專訪了《綱要》起草組負責人。
筑夢: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
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為什么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出臺《綱要》?
答:黨的十九大謀劃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明確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民航業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產業,是交通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支撐。今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四川航空“中國民航英雄機組”全體成員時指出,要繼續努力,為實現民航強國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明確指出了建設民航強國的奮斗目標,更賦予了民航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肩負的重任。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民航在安全水平、行業規模、服務能力、地位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如今,我國民航對世界民航增長貢獻率超過20%,位居全球第一;民航總周轉量持續保持年均16.3%的高速增長;旅客運輸周轉量在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比重達31%,航空貨運承擔進出口貿易額比重達18.5%;截至今年10月,全行業累計實現連續安全飛行98個月,6640萬小時;中國是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
同時,今年也是加快推進中國民航從“由小到大”向“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一年�!毒V要》的出臺有利于全行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凝心聚力、銳意進取、迎難而上,加快理念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突破瓶頸制約,推動民航高質量發展,實現我國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轉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
記者:能否為我們描繪一下新時代民航強國的戰略藍圖?
答:民航強國建設是一個既近又遠,既難又可實現的奮斗過程。“十五”以來,歷屆民航局黨組高度重視民航強國建設,不斷深化對民航強國建設的理解,接續謀劃民航強國建設目標,凝結了無數人智慧的結晶。
《綱要》明確,到本世紀中葉,將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競爭力強的民航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重要支撐。民航服務能力、創新能力、治理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世界前列。
為實現這一總體目標,我們在戰略規劃上,提出“一加快,兩實現”的戰略部署。
“一加快”,即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也是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的啟動期。民航發展要瞄準解決行業快速發展需求和基礎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著力“補短板、強弱項”,重點補齊空域、基礎設施、專業技術人員等核心資源短板,大幅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加快實現從航空運輸大國向航空運輸強國的跨越。
“兩實現”,即從2021年起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推進民航強國建設。從2021年到2035年,實現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的民航強國跨越。在這一階段,預計我國人均航空出行次數超過1次,民航旅客周轉量在綜合交通中的比重超過1/3;運輸機場數量達450座左右,地面100公里覆蓋所有縣級行政單元。從2036年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由多領域的民航強國向全方位的民航強國跨越,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競爭力強的民航強國。
追夢:八大任務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記者:提出上述目標的現實依據是什么?實現這些目標面臨著哪些挑戰?
答:改革開放以來,幾代民航人艱苦奮斗,不懈努力。如今,我國民航航空安全水平世界領先、行業運行規模居世界前列、航空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行業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與日俱增,奠定了建設民航強國的堅實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人民生活從更加殷實、到更為寬裕再到基本實現共同富裕,人民群眾對民航業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航業是重要的戰略產業”“新機場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這意味著國家對民航業增強動力功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民航發展必須不斷豐富內涵和外延,承擔起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
但客觀分析,當前我國民航業仍面臨著基礎保障能力不足、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需要我們以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為指引,不斷推進民航實現高質量發展。
記者:為實現民航強國目標,需要重點完成哪些任務?
答:《綱要》經過多輪修訂,明確了建設新時代民航強國的八大主要任務和33項重點舉措。
一是拓展國際化、大眾化的航空市場空間。重點是著力拓展國際航空市場,著力推進航空服務大眾化,著力開拓航空物流市場,著力拓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服務空間,全面提升航空服務質量等舉措。
二是打造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型網絡型航空公司。重點是打造世界級超級承運人,打造全球性的航空物流企業,培育多元化的航空市場主體等舉措。
三是建設布局功能合理的國際航空樞紐及國內機場網絡。重點是構建機場網絡體系,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推進樞紐機場建設,加快非樞紐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等舉措。
四是構建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體系。重點是深化空管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空域資源保障,提高空域運行效能,實施空管強基工程等舉措。
五是健全先進、可靠、經濟的安全安保和技術保障服務體系。重點是強化航空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民航”建設,提升應急和調查能力,提升網絡安全和技術保障能力等舉措。
六是構筑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體系。重點是做大做強服務市場,強化基礎保障體系,構建全體系產業鏈,創新引領無人機應用等舉措。
七是增強制定國際民航規則標準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重點是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全面深化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民航治理等舉措。
八是培育引領國際民航業發展的創新能力。重點是實施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提高適航審定能力,打造平安、綠色、智慧、人文機場,打造一流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國際水平人才隊伍,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等舉措。
圓夢:重點突破 展現中國特色
記者:縱觀國際民航適航發展歷史,無不與一國強大的民航業緊密聯系。請問此次《綱要》對提高我國適航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的確。適航審定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民航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我國在國際民航業標準及規則制定層面的主導權、話語權,關系到我國在國際民航業創新能力的引領。提升適航審定能力,是適應國際民航適航發展大趨勢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民航強國的內在需求。
30多年來,我國適航審定能力穩步提升,但依然存在審定能力建設跟不上國家、民航業和民用航空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的適航需求等問題。為提升適航審定能力,《綱要》從完善民用航空飛行驗證管理體系、優化改進適航管理措施和程序等方面對提高適航審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未來,我國將建設世界一流適航審定體系、世界一流適航審定能力和世界一流適航審定隊伍,構建并不斷完善統一完整的民用航空飛行驗證管理體系,補齊飛行驗證短板,實現適航審定與航空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聚焦C9X9系列國產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無人機、生物和煤制航油等重點產品,加強適航審定能力建設,全面滿足我國民用航空產業發展需求;優化改進適航管理措施和程序,加強對產品全壽命周期適航能力建設。助力國產航空產品“走出去”,大力提升適航審定能力國際輸出能力。
記者:《綱要》提到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航空+高鐵”大容量、高效率、現代化快速交通運輸服務體系,請問如何理解“中國特色”這一概念?
答:從需求側角度看,未來我國旅客出行需求潛力和民航發展空間巨大,同時人們對交通的便捷舒服、智慧綠色等要求更加凸顯。只靠民航一種交通方式,無論從資源稟賦還是能力條件看,都難以全面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出行需求。從供給側角度看,航空和高鐵都是具備快速、大容量特征的重要運輸產品。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同時具有廣覆蓋、高等級民航網絡和高速鐵路成網運行的國家,同時民航和高鐵在基礎設施、運輸組織、客戶服務等方面也具有設施設備新、管理現代化特征明顯、發展潛力大等特點。
“航空+高鐵”既是現實需求的合理選擇,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需要。因此,民航發展必須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站在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高度,主動推進“航空+高鐵”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相互誘發、互相支撐的良性發展環境,最終實現“1+1>2”的發展效果。
從目前看,我國有條件也有能力去推動實現這個偉大創新,并且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出行需要的同時,為世界航空運輸發展與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變革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實現中國發展成果全球人民共享。
例如,2010年,以虹橋機場為中心的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融合航空交通、軌道交通、陸路交通,為旅客提供15分鐘換乘、步行不超過300米的便利,提高了旅客的出行效率,豐富了旅客選擇�?梢哉f,以虹橋機場等為代表的“航空+高鐵”正是中國特色的集中體現。目前,國內已有11個機場將高鐵站接入航站樓。明年將建成使用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正在建設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均規劃了高鐵站接入。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民航將進入大規�;A設施建設周期,鐵路也將在“四縱四橫”的基礎上加快建設“八縱八橫”的高速鐵路網。加強民航與高鐵在基礎設施布局、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標準規范、運輸服務等各方面的對接融合,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運輸服務一體化、技術標準一體化、信息平臺一體化,打造“無縫銜接、中轉高效”的服務產品,無疑是當前和未來民航工作的重要內容。
記者:如何理解《綱要》提出的打造“民航+”生態圈?
答:作為現代服務業,民航為經濟社會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可靠的基礎性服務產品,融入了日常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前,民航自身已經成為匯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海量數據載體,具備打造生態圈的規�;A。依托民航的大數據資源,打造“民航+”生態圈,有利于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例如,“民航+臨空產業創新城鎮化”模式、“民航+互聯網+貿易創新國際貿易”模式等,無疑將增強民航對國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打造“民航+”生態圈,實現民航與其他交通方式,與互聯網、大數據,與上下游產業及關聯產業的有機融合,不僅是全面提升民航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發揮民航戰略性產業基礎性作用、實現行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圍繞打造“民航+”生態圈,近年來,民航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升民航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互聯網+民航服務”,鼓勵開展多式聯運;發布了《促進航空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航空公司與物流企業、制造、貿易、交通、金融等行業深度融合,提升綜合服務能力。面向未來,隨著“民航+”生態圈的深入互動,經濟發展將更高效,產業發展將更高級,資源利用將更集約,人文交流將更密切,社會發展也將更加和諧。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民航局:鼓勵“聯合重組” 建設“空鐵聯運”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