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鼓勵“聯合重組” 建設“空鐵聯運”
民航局10日發布的《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內容突出了“鼓勵聯合重組”、“打造超級承運人”的航空企業發展思路;并兩次強調了中國特色的“航空+高鐵”運輸體系建設。
民航局10日發布的《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競爭力強的民航強國,民航服務能力、創新能力、治理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位于世界前列。
在《行動綱要》中有兩點十分引人矚目:
鼓勵聯合重組,打造超級承運人
我國鼓勵航空公司聯合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造,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服務全球的世界級超級承運人。為此民航部門鼓勵開展全球并購和戰略合作,打造服務品質與企業規模均全球領先的世界級航空企業集團。與此同時,中國將建設世界級機場群。著力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世界級機場群建設。
建設中國特色的“航空+高鐵”運輸體系
加強民航和高鐵在基礎設施布局、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標準規范、運輸服務等各方面的對接融合,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運輸服務一體化、技術標準一體化、信息平臺一體化,打造“無縫銜接、中轉高效”的服務產品,是當前和未來民航工作的重要內容。
新聞發布會直播實錄全文如下:
綱要的編制思路
首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既從當前面臨的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足、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等突出問題出發,明確破解難題的方向和措施;又放眼全球,從民航強國建設的八大特征著眼,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等新要求為目標,理清達到目標的路徑和任務。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踐行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增強人民群眾在民航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堅持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本質要求,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深化民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提升民航發展質量。
第四,堅持融合創新發展。加強民航與交通、產業、科技、貿易和軍隊等領域的協調聯動,實現融合發展;突出創新是第一動力,推進技術、管理和制度創新,夯實人才第一資源,培育民航新業態、新產業、新動能,實現融合發展,凝聚發展合力。
綱要的主要內容
《綱要》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
第一部分,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面臨的形勢和推進民航強國建設的總體要求。系統分析我國民航強國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總結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一二三三四”新時期民航總體工作思路,著力推進民航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實現民航高質量發展,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競爭力強的民航強國,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支撐。
四條基本原則包括:
一是服務國家戰略,強化統籌融合。
二是堅守安全底線,提升質量效率。
三是深化改革創新,全面開放合作。
四是踐行綠色智慧,服務人民大眾。
第二部分,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和戰略步驟。
在總體目標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競爭力強的民航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支撐。民航服務能力、創新能力、治理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位于世界前列。
具體表現為:
具有國際化、大眾化的航空市場空間;
具有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型網絡型航空公司;
具有布局功能合理的國際航空樞紐及國內機場網絡;
具有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體系;
具有先進、可靠、經濟的安全安保和技術保障服務體系;
具有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體系;
具有制定國際民航規則標準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具有引領國際民航業發展的創新能力。
民航強國的八個基本特征實現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完成整體跨越,進階到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匯集融合狀態,系統呈現出民航強國的綜合實力和水平。
在戰略謀劃上,提出“一加快,兩實現”的戰略部署。具體要求是:
從現在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也是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的啟動期。民航發展要瞄準解決行業快速發展需求和基礎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著力“補短板、強弱項”,重點補齊空域、基礎設施、專業技術人員等核心資源短板,大幅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加快實現從航空運輸大國向航空運輸強國的跨越。
從2021年到2035年,實現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的民航強國的跨越。我國民航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形成全球領先的航空公司,輻射力強的國際航空樞紐,一流的航空服務體系,發達的通用航空體系,現代化空中交通管理體系,完備的安全保障體系和高效的民航治理體系,有力支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由多領域的民航強國向全方位的民航強國的跨越,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競爭力強的民航強國。民航的創新能力、治理能力、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領跑全球。
形成產業輻射功能強大的現代民航產業,全方位參與新型國際民航治理體系建設。機場網、航線網和信息網深度融合發展,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民航全面實現,人便其行、貨暢其流。
第三部分,建設新時代民航強國的主要任務和舉措,從第五節到第十二節,共8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拓展國際化、大眾化的航空市場空間。
重點是著力拓展國際航空市場,著力推進航空服務大眾化,著力開拓航空物流市場,著力拓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服務空間,全面提升航空服務質量。
二是打造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型網絡型航空公司。
重點是打造世界級超級承運人,打造全球性的航空物流企業,培育多元化的航空市場主體。
三是建設布局功能合理的國際航空樞紐及國內機場網絡。
重點是構建機場網絡體系,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推進樞紐機場建設,加快非樞紐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
四是構建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體系。
重點是深化空管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空域資源保障,提高空域運行效能,實施空管強基工程。
五是健全先進、可靠、經濟的安全安保和技術保障服務體系。
重點是強化航空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民航”建設,提升應急和調查能力,提升網絡安全和技術保障能力。
六是構筑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體系。
重點是做大做強服務市場,強化基礎保障體系,構筑全體系產業鏈,創新引領無人機應用。
七是增強制定國際民航規則標準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重點是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全面深化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民航治理。
八是培育引領國際民航業發展的創新能力。
重點是實施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提高適航審定能力,打造平安、綠色、智慧、人文機場,打造一流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國際水平人才隊伍,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加強黨的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協同;加大財金支持;加強人才建設和嚴格責任落實等六個方面,重點保障《綱要》的推進和落實,加強政策支持保障,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調動全行業力量共同推進。
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我們需要深刻認識民航強國建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底線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歷史思維,以《綱要》為統領,統一思想,保持戰略定力,確保行業發展理念新、目標明、動力足、路徑清、效益好,全面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問答環節
中國日報記者:在全面提升航空服務質量這個內容里談到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民航+生態圈,我想問一下,以及未來打造民航+生態圈對服務有什么的意義,或者作用呢?
張清:謝謝這位記者,黨的十九大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落實到民航工作中,就是要全面貫徹"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隨著民航在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這要求民航按照"出行即服務"的理念為人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產品。為此,積極構建民航+生態圈,實現民航與其它交通方式、與互聯網、大數據、與上下游產業及關聯產業的有機融合是全面提升民航服務質量重要途徑,也是發揮民航戰略性產業基礎性作用、實現行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為現代服務業,民航為經濟社會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可靠的基礎性服務產品,已經融入到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前,我國民航運輸規模已多年位居全球第二,日均航班量1.5萬架次以上,每小時運輸旅客近9萬人次,民航自身已經成為匯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海量數據載體,具備打造生態圈的規模基礎。依托民航的大數據資源,構建民航+生態圈,將有利于激發新業態,孕育新動能。例如,民航+臨空產業創新城鎮化新模式,民航+互聯網+貿易創新國際貿易新模式等。這無疑將進一步增強民航對國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圍繞構建民航+生態圈,今年民航局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民航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互聯網+民航服務",鼓勵開展"多式聯運";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簽署推進空鐵聯運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五大領域深化空鐵聯運工作;發布了《促進航空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航空公司與物流企業、制造、貿易、交通、金融等行業深度融合,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面向未來,隨著民航+生態圈的深入互動,可實現經濟發展更高效,產業發展更高級,資源利用更集約,人文交流更密切,社會發展更和諧。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想請問一下我們看到《行動綱要》當中提到,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航空+高鐵的大容量、高效率、現代化的快速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我想請問一下如何理解“中國特色”這個概念,謝謝。
董法鑫: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建設民航強國的最終目的,也是最根本的動力源泉。
從需求側角度看,到2020年,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將超過7億人次,規模已經非常龐大,但是人均出行水平只有0.5次左右,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的航空人均出行2-3次來計算,未來將是幾十億的航空旅客出行規模,需求潛力和民航發展空間依然巨大。隨著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理念、消費結構、消費方式升級,便捷舒適、智慧綠色、國際跨境以及快速、大容量將是未來客貨運輸市場的主要特征。可以講,只靠民航一種交通方式,無論從資源稟賦還是能力條件看,都難以全面滿足人民群眾的不斷升級的出行需求。要知道,目前全球航空旅客運輸量才41億人。
從供給側角度看,只有航空和高鐵才能提供滿足以上所說的未來出行需求的運輸產品。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同時具有廣覆蓋高等級民航網絡和高速鐵路成網運行的國家,民航和高鐵在基礎設施、運輸組織、客戶服務等方面也具有設施設備最新、管理現代化特征最明顯、發展潛力勢能最大的交通運輸方式。
應該講,“航空+高鐵”既是現實需求的合理選擇,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需要。因此,民航發展必須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站在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高度,主動推進“航空+高鐵”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相互誘發、互相支撐的良性發展環境,最終實現“1+1>2”的發展效果。目前看,中國有條件也有能力去推動實現這個偉大創新,并且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出行需要的同時,也為世界航空運輸發展和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變革提供“中國方案”,做出“中國貢獻”,實現中國發展成果全球人民共享。我想,這已是我們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的內涵。
我可以舉幾個例子。一是,2010年以虹橋機場為中心的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融合航空交通、軌道交通、陸路交通,為旅客提供15分鐘換乘、步行不超過300米的便利,提高了旅客出行效率,豐富了旅客的選擇,達到“1+1>2”的效果。可以說,以虹橋機場等為代表的“航空+高鐵”正是中國特色的集中體現。國內目前已有11個機場將高鐵站接入航站樓。二是,明年將建成使用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正在建設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均規劃建設了高鐵接入方案。這不只是在擴大航空樞紐服務范圍、更好服務旅客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也將用我們的發展實踐全面詮釋總書記關于“新機場是國家一個新的動力源”的重要論斷。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民航將進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鐵路也將在四縱四橫的基礎上加快建設八縱八橫的高速鐵路網。加強民航和高鐵在基礎設施布局、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標準規范、運輸服務等各方面的對接融合,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運輸服務一體化、技術標準一體化、信息平臺一體化,打造“無縫銜接、中轉高效”的服務產品,是當前和未來民航工作的重要內容。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出臺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