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鄭州長沙等57城掀起“臨空熱”
前日,武漢市政府宣布,“大臨空”經濟板塊產業城規劃敲定,將建成覆蓋兩市三地的“臨空新城”,并規劃到2020年,臨空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0億元。不僅是武漢,全國各大城市尤其是中部地區城市,近年掀起一股發展臨空經濟的熱潮。
現狀
全國已規劃58個臨空經濟區
前日,武漢市政府發布,武漢“大臨空”經濟板塊產業城規劃敲定。武漢將在其西北部地區的東西湖、黃陂和孝感市孝南部分區域,打造一座占地1100平方公里的“臨空新城”。據悉,這座新城涵蓋發展航空運輸、物流、飛機維修保養等空港產業。
實際上,武漢去年就提出臨空經濟區的規劃與設想,然而最終與國務院批文失之交臂。而在今年5月,武漢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得國務院批文,并更名為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湖北省首個發展臨空經濟的國家級功能區。
就在近期,不光武漢,包括南昌、長沙等在內的多個城市正在申報臨空經濟區,對發展臨空經濟也都“虎視眈眈”。實際上,近幾年,各地政府已經把發展臨空經濟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57個城市依托50個機場,規劃了58個臨空經濟區,我國臨空經濟正在蓬勃興起,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這股熱情中,中部城市表現得尤為強烈。據了解,在武漢“大臨空”經濟板塊產業城規劃之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已于今年3月獲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為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
據最新消息,根據“邊申報、邊建設、邊招商”的總體思路,湖南省政府目前正申請設立長沙臨空綜合保稅區的請示報告,并已獲國務院辦公廳批示,進入海關總署等十部委聯審狀態。
正能量
帶來集聚和擴散效應
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臨空經濟”為地方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由于機場對周邊地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影響,出現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聚集,從而產生了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的新經濟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臨空經濟區以發展臨空產業為核心,可引發包括運輸業、民航綜合服務業等先導產業以及配套服務、傳統的制造業、物流配送、商務餐飲、住宅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發展臨空經濟,必須依賴于具有相當規模吞吐量的機場以及當地經濟所需的市場容量,這種資源是不可復制的。”中國臨空經濟理論首創者、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告訴記者,以武漢為例,該市機場吞吐量、地方經濟發展程度、地理區位綜合來看,發展臨空經濟大有所為。
提醒
謹防千篇一律、重復性建設
作為“臨空經濟”理論首創者,曹允春對全國范圍內掀起的這股“臨空經濟”熱潮表現出擔心。
曹允春向記者表示,目前而言,衡量一座城市是否適宜發展臨空經濟,主要取決于相當規模的機場吞吐量、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以及配套的市場容量,再者就是要因地制宜,跟本地經濟發展條件吻合,使得臨空經濟發展更具地方特色化的實質內容,而非千篇一律、重復性建設,“(這樣)大家誰都發展不起來。”
曹允春表示,在我國,中部崛起發展戰略早已提出,但發展仍不盡人意,發展臨空經濟是個非常重要的機遇,應該給予支持。但每個城市仍需要考慮自身的特色化,三座城市發展時應加以差異化定位,避免惡性競爭。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日前則表示,“空港經濟”不只是抓機場建設,還應改善發展環境,著力發展臨空產業。眼下,武漢打造臨空經濟開發區,他認為當務之急要取消機場道路的收費,以降低貨物流通成本,促進區域間經濟對接。
相關
白云機場年吞吐量將破5000萬人次
南方日報訊 (記者/鐘嘯 通訊員/李祖文 羅志娟)隨著粵港澳自貿區概念被熱炒,作為華南地區重要航空樞紐的白云機場自然再次成為所有人關注的一大焦點。昨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云機場”)總經理張育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今年以來的運營情況來看,白云機場今年的年吞吐量將超過5000萬人次。
“從今年的運營數據來看,今年機場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應該是鐵板釘釘了。”張育民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截至今年9月份,白云機場吞吐量已達4830萬人次,體現出了強勁的增長。
伴隨著白云機場國際樞紐的建設,旅客結構的改變也十分明顯。“看一下數據就能清晰發現,白云機場國際、地區旅客的吞吐量增速明顯高于平均旅客吞吐量增速。其中,國際轉國際旅客吞吐量的增速特別大,達到了38%。隨著白云機場72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的推動,機場國際旅客的占比還將進一步提升。”
張育民表示,白云機場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以來,效果已逐步顯現,“就在昨日,使用這項政策入境的旅客達到了1天20人,又上了一個臺階,相信以后還會慢慢增多。”
而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白云機場也在昨日再次啟動了“開放辦機場 服務大提升”金點子意見征集活動,推出10萬元重獎尋找“金點子”,解決旅客關心的“中轉服務和交通優化”等熱點問題。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淮安機場:快速起飛的支線機場
- 下一篇:英媒:大型噴氣式客機時代迅速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