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首套跑道端繞滑道在虹橋全面投用
12月2日,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北繞滑道投入使用,這與10月9日先期投入運行的南繞滑道一起,意味著中國民航首套跑道端繞滑道系統正式全面投入運行。該繞滑道歷經近兩年的建設,預計可減少虹橋約70%的落地航班穿越起飛跑道情況,在提升跑滑安全運行裕度的同時,機場離港航班等待時間有望進一步縮短。
在千萬級的多跑道機場,普遍存在航空器落地后進入停機坪時,需要穿越起飛跑道的情況。為了確保航空器安全、避免跑道侵入,此時落地航空器必須持續等待,經空管管制員同意,才能穿越跑道。2019年,虹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4536萬人次,航班起降達27.29萬架次,落地航班穿越起飛跑道數量為11.19萬架次,近距雙跑道系統運行壓力持續處于高位。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運行效率和旅客出行體驗,成了急需解決的課題。
在民航局和華東管理局的指導下,虹橋機場與民航華東空管局、在機場運行的航空公司就實際運行方案進行探討協商,最終確定了在虹橋機場跑道兩端建設南北兩條繞滑道,航空器落地后經繞滑道駛入停機坪,起飛跑道不必再為穿越空出間隔。繞滑道由1620米長的南繞滑和1603米長的北繞滑組成,寬度均為23米,適用于C類及以下航空器,也就是國內旅客出行最常搭乘的波音737和空客A320等機型。虹橋機場負責在不停航情況下的施工建設,華東空管負責投用后的運行指揮。
作為國內首創,這一項目的施工建設和運行管理面臨無先例可循的挑戰。為避免航空器繞滑對起飛航班產生目視干擾,虹橋機場在西跑道兩端各建設了一座高6米、長240米的目視遮蔽物。鑒于國內其他機場沒有先例,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基礎上,虹橋機場立足自主創新,通過大量數值仿真、風洞試驗和碰撞試驗,攻克了“飛行區內建設大體量構筑物”、“金屬物體對機場電磁場干擾”、“風洞試測可抵抗17級以上臺風并滿足易折要求”三大技術難題,形成國內首創的目視遮蔽物設計、施工、驗收及校飛成套技術,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
據悉,位于虹橋機場繞滑道北端的滑行道橋是國內跨度最長的滑行道橋,長240.6米、寬45米,其實際能力可滿足波音747滿載通行,也是繞滑工程最核心部分;施工內容包括近500根50余米鋼管樁、1.3萬噸鋼筋以及2.5萬立方大型混凝土,同時還要確保凈空安全、電磁環保要求和機場運行安全,難度系數極大,其中采用的免共振鋼管樁沉樁技術也是國內民航工程首次應用;虹橋機場在施工建設中摸索總結出的鋼管樁承載力恢復規律和驗收標準,為國內同類型機坪飛機滑行道橋的施工,積累了大量可以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貴陽機場:正式啟用雙跑道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