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觀察:疫情下的機場商業
疫情爆發至今,實體商業遭受艱難挑戰。無論是機場,還是品牌租戶,受疫情帶來的影響都超出預期,短期內客流和業績都無法迅速恢復的情況下,雙方都在尋求各種續命措施。
對商戶而言,期待機場減免租金看起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民航資訊CAI的調研數據顯示,為避免商戶中途撤退導致長遠壓力,絕大多數機場都在疫情發生后第一時間以不同的方式給與商家減免2個月租金的政策扶持,少數機場給與3個月的免租政策。但是減免租金畢竟是短期權宜之計,長期來看各有各的難處。
01
品牌的難處
對于品牌租戶而言,一些租戶的抗風險能力弱,短期內恢復難度大,得不到支持的話會先入虧損狀態,門店越多,損失越大,因此難免做出“關店止損”的選擇,即使冒著合同到期被清退的風險也會向機場提出減免租金的請求。
02
機場的難處
疫情下,機場的收入幾乎也戛然而止。眾所周知,機場收入分為航空性收入和非航收入。航空性收入是指飛機的起降費、過場費、廊橋使用費、旅客的安檢費等, 但是疫情下,幾乎所有的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班停飛,國內航班大幅縮水,大部分航空公司在每天虧損一兩個小目標的情況下,很難支付給機場費用,因此機場的航空性收入就幾乎不存在了。
目前,中國機場的非航收入中商業收入占絕大部分。由于航空公司停飛、少飛,導致機場幾乎沒有客流,機場商戶也就沒有收入,進而影響到機場的租金收入。盡管機場是國有企業,但是機場也面臨著發人員工資、付水電費、物業費、各項稅費等。只能說機場的抗風險能力強,不代表沒有壓力。
03
機場與品牌租戶的相互博弈
這次疫情對機場和品牌租戶來說,都是一次相互摸底、互相博弈、進行市場洗牌的機會。一方面,機場借助本次機會進行商戶的優化調整,優質商戶或者機場需要的商戶,給與租金減免留住他們。另一方面,也給品牌一次戰略調整的機會,是尋求新的機場開設店鋪的好時機,可以利用租金、人力等方面的因素和機場談判,主動進退調整。
04
機場與機場之間的相互博弈
大機場的痛點,中小機場的幸福感
民航資訊CAI調研數據顯示盡管各機場的客流都在緩慢恢復中,但是客流的恢復對于不同級別機場的商家感受是不一樣的。假如機場客流同比都恢復15%,對于只有一個航站樓的千萬級機場來說,單位面積上的商業氛圍一定優于兩個航站樓或者客流2000W以上的機場。即使部分大城市的客流恢復快,但是由于機場商業面積差別巨大,單位面積上的流量也整體會小于千萬級流量的機場。
基于品牌租戶的機場之間的競爭
客流恢復緩慢,部分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布局的商戶面臨巨額資金支出的困境。由于2-4月份各機場都陸續出臺了相應的免租政策,使得商家暫時緩解了租金之困,但是進入4月份以后,疫情的走向如何?客流的恢復如何?基于這些不確定性,各機場短期內估計很難再出臺符合機場和商家雙贏的政策,因此有些商戶尤其是全國范圍內都有店面的集成商受困于短期內支付高額租金和員工工資的壓力,勢必會在要撤出哪些機場、保留哪些機場的困境下做出選擇,以免引發資金鏈斷裂、整體破產的境地。而對于機場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場給與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商戶未來的發展戰略。
05
疫情之后機場、品牌的策略
靈活調整租金收取策略
相對而言,機場的實力和風險能力總體上要強于品牌租戶或者小商戶,在當前形勢下,機場方采取一種合理的方式體現出“擔當”,從更長遠的角度來平衡當前收益和持續運營的關系。因此,可靈活調整租金收取策略,對品牌租戶適當延緩租金收取時間,再或者將未來業績提升作為減免的前提。
合理訴求,積極溝通協商
品牌租戶可以本著互相體諒的原則提出合理訴求,如果自身經營確實有困難,可以積極與機場方溝通協商,尋求一種比較合理的合作模式。疫情恢復期是不明朗的,疫情期間彼此需要抱團取暖,疫情期后后,雙方仍然會有更加緊密的合作機會與合作空間。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推出的扶持政策
品牌租戶可以積極爭取享受地方推出的各類扶持政策,通過金融融資、稅費減免等措施,減緩當前的壓力。
結束語
2020不會重啟。不管是機場還是品牌租戶,都面臨相同的困難,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減租只是權益之計。在疫情下,機場和品牌租戶之間“唇亡齒寒”,只有相互體諒,攜手共進,才能共生共榮,渡過難關后也會給雙方長期合作增加信任和默契。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民航局:一季度全行業累計虧損398億,航企虧損336億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