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機場基本屬性 探索疫情之下中小機場的新發展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航空客運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各航企均陷入“三減兩不減一增加”(航班減少、客源減少、收入減少,運行維護不減、人工成本不減,防疫支出增加)的困境,收支嚴重失衡導致經營困難。在眾多民航企業中,自身體量小、“造血”能力差、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機場更是雪上加霜。同時由于長時間受疫情影響,地方財政收入也大幅縮水,能夠給機場提供的補貼支持越來越少。在外部補貼大幅減少和自營收入嚴重不足等疊加因素的影響下,企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是每個中小機場都需要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吉林松原機場是2017年10月通航的一座東北支線機場。面對疫情帶來的困境,松原機場不等不靠,緊緊抓住中小機場平臺性、窗口性和公益性屬性特點,大膽嘗試,探索疫情下支線機場發展的新思路。
一、抓住中小機場的平臺性定位發展通航業務,通航產業與地方經濟形成融合發展的趨勢
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松原機場運輸航空航班大幅減少,但機場作為公共交通平臺的特性并未喪失。空域、跑道等核心資源使用率較低的現狀,反而給松原機場通航業務發展創造了空間。松原機場緊緊抓住機場平臺性的定位,堅持貫徹落實“維持推動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兩翼齊飛、協調發展”的民航總體工作思路,梳理自身良好的空域資源和運行資源,全力建設一個資源秉賦優質、服務良好的通航業務運行平臺,吸引通航公司來松原作業、駐場運行。
兩年來,松原機場在平臺建設上,一是利用運輸機場良好的通航、夜航條件和空域資源吸引通航公司來此駐場;二是利用較好的地理位置吸引通航作業來此中轉;三是利用良好的企業和行政資源,為通航公司提供全程保障服務,消除通航運行的后顧之憂。在良好的作業環境和保障服務的吸引下,先后有吉林福航航空學院、中國民航大學飛行學院、哈爾濱通用航空工業公司等9個通航單位在松原機場開展訓練飛行、高空跳傘和科學實驗等10個通航作業門類。2020年,松原機場完成通航飛行2.8萬架次,飛行量同比增長87%;2021年,完成通航飛行7.9萬架次,同比增長182%,占吉林省內通航運輸總量的90%以上。
通航業務發展給松原機場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有效地彌補了機場運營經費的不足,減輕了政府的補貼壓力,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同時,通航業務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給松原市交通、旅游、酒店等相關產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益。據測算,每年僅通航一項就可為松原市帶來社會消費2000萬元。隨著平臺作用的顯現,通航業務呈現出聚集性特征,松原機場逐漸成為吉林省內通航作業的重要“驛站”。通航業務的快速發展使地方政府看到了產業化的可能,市政府也支持松原機場發展通航業務,建立通航產業基地。
發展通航產業不僅為松原機場謀求“活下來”找到了一條新路子,也為地方增加稅收、解決就業、帶動消費等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還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產業亮點,成為民航與地方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交織融合的典型案例。
二、抓住中小機場的窗口性定位發展“櫥窗經濟”,打造企業互利生態圈
作為窗口企業,松原機場代表著地方的高端品牌形象。疫情之下,機場廣告依然有其獨特魅力。松原機場緊緊把握機場的窗口特性,將企業與地方的形象產品納入客戶群,發展“櫥窗經濟”。
近兩年來,松原機場與金融機構、通信運營商、地方旅游部門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平臺,為每家合作企業量身定制宣傳廣告,利用機場這個窗口平臺,集中向外發布和展示企業形象。同時,這些企業也根據自身業務為機場航線開辟、宣傳、市場調查提供數據支持,為機場運營提供5G技術、商業產品、旅游合作等支持,促進了企業資源流動和互換,形成了企業“抱團取暖”的良性生態圈。2021年,松原機場廣告收入150余萬元,彌補了航空主營業務收入的不足,提升了非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拉近了同金融、電信等廣告投入商的距離,也為旅客候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通過機場窗口平臺的搭建,松原機場與多家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形成了良好的企業互利生態圈,為“好好活下來”又增添了一個生存渠道。
三、抓住中小機場的公益性定位運行復產包機,為助力恢復地方經濟履行企業責任
中小機場保障民生、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公益性定位尤其突出。松原機場牢牢把握機場公益性定位,積極在疫情之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履行社會責任,展現企業擔當。
在了解到吉林油田有勞務輸出需求后,松原機場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主動上門服務,協調運力,運行了松原—銀川、松原—榆林、松原—慶陽復工復產包機。2020年~2021年,松原機場運行復工復產包機126架次,運輸復工復產員工21273人次,為吉林油田復工復產和松原全市的防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了松原市委、市政府和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的高度肯定。
復工復產包機體現了民航人危急之中的責任擔當,為合作的相關航空公司和機場帶來了可觀收益。這種疫情之下的“短平快”項目實現了多方共贏,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也為機場、航空公司、企業“都能好好地活下來”探索出一條新思路。我們力求在后疫情時代常態化運行復工復產包機航班,使其固化成為機場的日常業務。此項業務是非常態化的臨時性航班保障任務,但對于快速恢復經濟社會發展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也需要民航管理部門和航空公司的支持,需要政府部門引導以及給予政策、資金的扶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疫情之下,松原機場緊緊把握中小機場的基本屬性,開啟了新發展之路的有益嘗試,為中小機場在疫情下求生存、謀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作者梁野 單位:吉林松原機場)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關于打造國際旅游名城的機場發展思路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