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沒人逼停神農架機場
削山造機場
正在修建的神農架機場海拔高達2580米。為了興建這個機場,地處喀斯特地貌的神農架,不僅挖平了60多米高的山頭,然后填平山峰之間的洼地,還要填平為數眾多的溶洞。費了好大力氣建成的華中最高機場,未來可能面臨的卻是每年有150天滴水成冰的寒冷日子。(6月16日《現代金報》)
對神農架機場,質疑之聲排山倒海。有專家認為,神農架是自然保護區,而且處于喀斯特地貌區域,機場自身及周圍,以及與機場相關的區域都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也會產生相應的破壞。而網友的評論則更尖銳:神農架每一個山峰、每一個溶洞都是無價的,無論它多么小,這種削山填洞的行為無異于破壞。
當地官方對此回應稱,削山填谷為正常施工作業,不會嚴重破壞環境,在機場項目建設中,植被保護和環境修復與項目同步進行。然而,這樣的官腔,只會讓人更加憤怒。5處聳立的山峰被削平,217個溶洞、溶槽、溶溝、溶隙、漏斗被填平,這還不是對環境的破壞嗎?至于修復,如專家所說,“自然的形成是長期的,甚至是幾千年、幾萬年形成的,我們是不可能修復的。”
實際上,當人們為神農架建機場而震驚時,這個機場“已初具雛形”。換言之,生態的破壞已既成事實,而人們現在的質疑也無法挽回已經造成的損失。
神農架機場當然是有環評報告的,環評報告當然也是按相應的程序通過了的,但顯然,這都是在官方認為不會出現異議的范圍內進行的。如果像現在這個“已初具雛形”的機場那樣公之于眾,這個環評報告,在當初,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會予以否定。
毋庸置疑,現在許多的建設項目,大凡都是以這樣近似“暗箱操作”的方式,來通過環評報告的。因此,許多的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已經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建成以后更是露出真容,可這時,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任何的修補都無濟于事。而當地政府或出于政績的需要,或只能吞下自釀的苦酒,只能“力保”到底。
顯然,當神農架機場“已初具雛形”,應該反思和追究的是環評的虛晃一槍。無疑,神農架機場的環評報告,應該重新進行評估,怎樣通過的,必須重新放在陽光下審查,不能是一筆糊涂賬。而當“蘭州、十堰、延安,一個個地方紛紛向大山要空間”,神農架機場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建立對環評報告的公眾監督、對環評不合格項目的“逼停”機制,更是當務之急。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焦點訪談:機場為何頻現“全武行”
- 下一篇:印度航空公司只招苗條空姐有何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