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晚點新標準出臺 能否促進民航改進?
日前,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表示,中國民航局已制定出航班正點起飛統計新標準——撤輪檔,將在明年合適的時候擇機實施。飛機撤掉輪檔后,即可啟動發動機而滑行。與原來關艙門即為航班正點的統計標準相比,是一個進步。
航班誤點,是中國民航業的一大頑疾,也是近年來引發各種糾紛的主要因素。而民航方面之前的一些做法,卻在激化矛盾。比如說以關艙門作為正點的標準,把乘客忽悠到機艙里,關上艙門,就已經算是正點。而遇到飛機關艙門后仍然不能準點起飛的情形,乘客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權益受到損害,民航方面卻不用承擔責任。這樣的制度,怎么能夠促進民航的改進呢?
此次,民航局決定以撤輪檔作為航班正點的統計標準,應該說是一個進步。民航更多地負起了自己應該負的責任,也就意味著增加了自己的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事情才有改善的希望。
當然,經驗同樣告訴我們,航班正點,不是民航完善自我管理就能夠百分之百實現的事情,就算是把正點標準定為飛機離開地面,仍然會有晚點的事情發生。因為航班正點與否,還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氣候、流量控制、民航能夠使用的空域有限等等。這些都不是民航單方面能控制得了的事情。
既然晚點不全是民航方面的責任,那么民航方面是不是就可以以此為借口,當個甩手掌柜,萬事大吉了呢?不幸的是,民航在有些時候、有些地方,確實就是這么干的。我們常�?梢钥吹疥P于晚點引發的各種糾紛的新聞:乘客向服務人員咨詢一問三不知;晚點的乘客無人過問,“饑寒”交迫,食宿無著;一些地方局面失控,出現了乘客打砸等過激行為,甚至沖擊跑道。
問題就在于民航方面把客觀原因作為晚點的護身符,沒有做好晚點之后的工作。晚點不能完全控制,但晚點之后的事情是應該可以控制的。民航雖然看起來是“高大上”、“白富美”,但歸根到底,仍然屬于服務行業。既然是服務行業,就應該有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溝通意識。其實很多飛機晚點引發的糾紛,民航方面只要尊重乘客,耐心地做溝通解釋工作,合理解決乘客的食宿等問題,大部分乘客都是講道理的,糾紛完全可以避免。遺憾的是,這并不復雜的工作,民航方面一次又一次地沒有做好,導致矛盾激化,這是不能夠被原諒的。民航應對晚點,除了調標準之外,實在是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理想與現實:中國通用航空啟示錄
- 下一篇:借鑒美國航空經驗提高航班正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