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場如何不“孤獨”?
5月底,合肥新橋機場將正式啟用,安徽民航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新機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1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5萬噸的使用要求。截至目前,安徽省尚未出臺圍繞新機場建設臨空產業園區的整體規劃方案。因此,民航局副局長周來振到合肥新橋機場進行行業驗收時,不禁發出“機場有些‘孤獨’”的感慨。如何才能不讓機場“孤獨”?這不僅是機場自身需要考慮的事情,更需要地方政府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要讓中國機場不“孤獨”地發展,當地政府要有長遠眼光,正確看待機場對于區域發展的作用。如果把機場簡單地視為客貨集散地,那么機場僅能發揮單一的運輸功能。如此一來,機場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能力就不會得到充分發揮。如果把機場看做是區域經濟進入全球經濟的快速通道,并發揮好其帶動產業轉型、調整經濟結構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以機場為依托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航空經濟——就能進入地方政府的決策視野。早在20世紀80年代,荷蘭政府就意識到航空對荷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及時有效地將史基浦機場發展納入到荷蘭國家發展戰略中。1999年,韓國政府為了打造東北亞經濟中心,將仁川機場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著力將仁川機場打造成“五元港”,即空港、海港、信息港、商務港和休閑娛樂港。
要讓中國機場不“孤獨”地發展,當地政府就得對機場以及周邊發展做好科學規劃。航空經濟不是一個“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裝。在臨空經濟區內的產業布局中,需要吸引那些與航空運輸相關的產業到園區內,對航空運輸依賴性不強、低端落后的產業就應堅決剔除。今年3月7日,國務院批準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這個規劃自此成為引導實驗區有序開發建設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依據該發展規劃,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在企業準入方面的工作就變得有章可循,不會盲目地將一些不符合產業布局規劃的企業納入園區內。
要讓中國機場不“孤獨”地發展,當地政府還需要提前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并制訂好相應的政策措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讓航空業充分發揮作用,地方政府就得提前做好“地面”保障工作,做好基礎設施投入和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工作。除此之外,臨空經濟區要發展好,金融、土地、稅收、人才等相關配套政策也需盡快完善。今年1月,福州市政府就在《關于促進福州臨空經濟區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制定了具體詳細的政策。
著名臨空產業專家卡薩達教授用“第五波理論”預示21世紀是航空的世紀。去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專門就大力推動航空經濟發展提出了指導意見。目前,從國家到各地政府均對機場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達成了共識,在此基礎上,用實際行動消除機場存在的“孤獨”感應盡快提上日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