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后,民航企業不應“各掃門前雪”
近日,央視播出的《被延誤的航班》節目仿佛直指民航企業的痛處。航班延誤發生后,民航企業之間溝通不順暢的現實暴露在公眾面前。在眾多人提及民航企業應該提高危機公關能力的時候,實際上,民航企業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才是最為緊迫的。
航班延誤發生后,航班信息的真實情況是旅客最希望得到的,而提供航班信息的真實情況也應該成為各民航部門共同努力的一件大事。這次,鄭州機場因極端天氣出現大面積航班延誤,對此大多數旅客還是理解的。但為什么最后還是爆發了一些沖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工作做得不好。有的現場工作人員一問三不知,一味地叫旅客等待,而反觀國外一些做法則不同。2011年夏季,日本沖繩遭遇臺風導致大量航班延誤,日航總部的氣象組以最直觀的第一手氣象數據求得旅客的理解。美聯航一旦遭遇流量控制,會要求機長通過廣播向旅客告知具體的等候時間等詳細信息。
這幾年,民航局要求旅客吞吐量千萬人次以上的機場建立航班運行協調決策系統。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有些機場執行得并不太好。機場、航空公司、空管并沒有形成“一盤棋”的觀念,工作時還是“各掃門前雪”。一旦旅客與民航工作人員發生沖突,民航各單位又馬上開始區分責任,厘清“是不是我的問題”,這才讓情況越變越糟,局面越來越難以控制。
一旦發生航班延誤,民航各單位既要各司其職,也要在信息溝通、航班放行、旅客服務等多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合力,確保旅客能順利成行。以首都機場為例,空管部門、航空公司和機場充分發揮航班運行協調決策系統的作用,實現航班運行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空管部門、航空公司、機場和地面服務代理企業建立了順暢的航班放行機制,空管部門要向航空公司、機場及時提供航班預計放行時間;航空公司、機場要根據航班預計放行時間,合理安排旅客登機時間,避免浪費時刻資源。機場還和航空公司、機場公安和各聯檢單位共同做好大面積航班延誤的旅客服務工作,做好備降航班的運行保障和旅客服務工作,確保旅客快速、順利成行。
固然,一些旅客在航班延誤后出現過激維權實屬不應該。但對民航企業來說,不給旅客大吵大鬧、辱罵或毆打工作人員的機會,也是我們分內的責任。為此,民航各單位必須建立聯動協調機制,形成“一條龍”的工作局面。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蘭世立出獄后的首次亮相帶來了什么?
- 下一篇:航空公司與互聯網可以基因重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