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了 關鍵是如何善后
飛常不準如何解?
Flight Stats在最新報告中稱,在亞洲機場名單中,中國機場登全球“延誤榜”榜首,北京和上海機場準點率居末位。在廣州、昆明、南京、成都、長沙等省會城市,航班準點率也未達50%。為治理航班延誤,民航局首次提出不限起飛概念,北京首都、昆明長水等八大繁忙機場除天氣和軍方活動外不限起飛,但被斥將地面排隊轉移到了空中排隊。香港航空空勤人員學起了詠春拳,雖然其否認是為了應對航班延誤引發的“空怒族”攻擊。但中國機場登全球“延誤榜”榜首,空怒族的出現,都是國內民航問題的表現。分析人士列舉出了眾多造成延誤的原因:管理不善、民用空域有限、以及嚴重城市污染造成的能見度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的航空需求大幅增加。此外,一名在北京生活的美國記者馬特·希恩認為,“對消費者權益的認識不夠”是旅客出離憤怒轉向暴力的原因之一。
航班延誤了 關鍵是如何善后
航班延誤一直是困擾我國民航業發展的頑疾,同時也困擾著乘客。其實全世界都存在航班延誤的情況,歐美等發達國家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國,航班延誤的解決機制不健全,補救善后措施差強人意,才讓矛盾越演越烈,甚至導致“拿命堵跑道”的群體性事件。根據中消協2010年投訴統計,航空服務投訴已成為服務類投訴增幅最大的行業。
天氣是導致航班延誤最主要的原因,如大霧導致能見度低,雷雨和強風不適應飛行,并不是人為造成的,這樣的延誤乘客一般可以理解和接受。可以說飛機不準點本身并不會直接引起乘客不滿,處理不當才是讓原本煩躁的乘客怒起來的“最后一根稻草”。
航班延誤信息發布不及時嚴重降低了乘客滿意度。2011年航空服務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僅有3.2%的乘客在前往機場前得到告知,有1.9%通過主動詢問得知延誤情況。也就是說,信息發布滯后使約95%的乘客在到達機場后才了解航班延誤情況,此時乘客已經很難做出調整計劃,改用其他交通方式出行。
當航班延誤已成為既成事實,此時地面等待服務則尤為重要。出于機場和航空公司運營成本控制等因素,航班延誤后的地面等待服務質量較低,乘客在忍受延誤帶來的漫長等待的同時還要忍受沒有食品、無法御寒、無法過夜等問題,很多矛盾都是在地面等待環節中爆發的。
航班延誤后,如何解決糾紛矛盾,我國法律并無具體規定。調查顯示,遭遇過航班延誤的被訪者中,只有6.5%獲得賠償。對“延誤”界定不清、賠償標準不明、理賠程序繁瑣等,讓乘客或者自認倒霉,或者采取“罷乘”、“占機”等非理性方式維權。
空姐學習“詠春拳”,硬碰硬的方式,也許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既然有時候延誤是難以避免的,最重要的是保障旅客的知情權,做好航班延誤后的服務保障工作。
推進空中資源向民航開放
“延誤原因中流量控制最突出,在各種因素中占比最高。”春秋航空新聞發言人張武安說。之所以實行流量控制,是因為航班多造成的。其實我國航班真的多嗎?答案是否定的。
據吉祥航空董事長王均金介紹,美國每日有6萬多個航班,歐洲每日有5萬多個航班,而我國每日僅有1萬多個航班。他們每日的航班是我國數倍,卻沒有我國航班準點率這么低。原因何在?是因為國外民用航空資源充足,如:美國民用空域則占全部空域資源的80%,而我國民用空域占全部空域約25%。
要解決航班延誤問題,就應采取“拿來主義”,加快推進更多空中資源向民用航空領域開放。現在有41%的空域空軍和民航基本上都沒有飛行活動。當然,僅增加民航空中資源還不夠,還要增加機場,強化管理等。否則,其他方面所有的努力都是隔靴搔癢,無濟于事。
讓人性化服務“起飛”
航班延誤,誰是主要矛盾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針對廣大民眾對中國航班延誤現象的關切,有關部門7月27日表示,航班延誤因素復雜多元,具體原因分別是:航空公司運行管理占42.3%,流量控制占26.1%,惡劣天氣影響占20.9%,軍事活動影響占7%,機場保障占3.7%。
由“限制起飛”到“不限起飛”,確實可以解決相當數量的航班延誤問題,從而緩解因延誤而導致的矛盾與糾紛。飛機按時起飛了,能否準時降落則另當別論,因為可能會因為目的地機場原因而“滯留空中”。讓乘客在空中“盤旋等待”,即便沒有安全的顧慮,但肯定讓乘客感覺“不踏實”——較之在地面等待而言,空中等待或更煎熬。
因此,盡管不否認航空公司在改進與改善上的誠意,包括賠償制度在內的建立與執行等,這些可以稱為“量的積累”。但是,由于缺少一個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問題無法從根本上改觀。“不限起飛”不是航空“質的飛躍”,很可能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空怒族”的出現,更要讓航空公司在服務上反思。實現“質的飛躍”,關鍵在于人性化服務的“起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企“砸錢”中歐航線收效甚微
- 下一篇:支線航空補貼被指分配依據不明 疑傾向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