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鼓勵公務出行“坐飛機”,誰該為這場鬧劇買單?
近日,網上流傳一份《呂梁市財政局關于公務出行優先乘坐飛機有關事宜的通知》。通知稱,為充分利用航空資源,積極推動呂梁航空事業發展,就全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務出行優先乘坐飛機有關事宜作出通知。抄送單位包括市委各部委、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各人民團體以及各新聞單位。4月25日上午,呂梁市財政局有關人員確認了上述通知的真實性。(據澎湃新聞網)
不少網民表達了對呂梁此項政策的不滿。
網民“QQ三少爺”調侃說,呂梁的財政局長如此的大手筆是因為不用自掏腰包吧,反正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順道發展航空事業也沒有什么不好。
網民“有意思電影工作室”說,呂梁的這項政策太不高明,即便是全市公務員全部飛機出行,那就能拯救一個機場嗎?還是根本就是有別的原因?
輿論認為,以“拯救航空事業發展”作為選擇公務出行交通的依據顯荒唐,機場救援行動不該由納稅人買單。
四川新聞網評論文章《鼓勵公務出行坐飛機無疑是在“殺雞取卵”》也指出,如今乘坐飛機出行,雖然是大眾可以接受的,但絕對不是到了平民化的程度,這樣的一筆不小的開支由當地政府來買單,最后還不是用的納稅人的錢財?況且出發點是為了能夠解決當地機場的人流量倒數的問題。這種“殺雞取卵”的自殺式方法,不知道得浪費多少錢財。
國家早有明文規定,“國家機關出差人員在不影響公務、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當選乘經濟便捷的交通工具”。直白一點說,公務出差選擇交通工具的依據就是“省錢”。在打折機票的價格低于高鐵、汽車費用的前提下,選擇飛機出行并無不妥,甚至不應該被“矯枉過正”地禁止。但是將“拯救航空事業發展”的重任放到公務出行上,不僅缺乏科學的依據,理由本身也顯得荒誕。
輿論反思地方民用機場建設熱潮背后的驅動源,認為機場建設應該是市場導向而不是政績導向。
那么,呂梁機場以及呂梁的航空事業為何到了需要“公務出行來拯救”的地步呢?《山西晚報》消息顯示,2015年,呂梁機場運輸起降架次突破2519架次,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4萬人次。此前的2014年,該機場旅客吞吐量約為10萬人次。這一數據遠落后于太原、運城、長治等山西其他幾個城市的機場。而據新華網報道,2014年12月,時任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的李家祥在成都一次會議上指出,現在全國200個機場,大概只有50個是賺錢的。
新京報文章《公務出行“優先擇機”能拯救呂梁機場?》中說,明明沒有多少創造奇跡的機會,卻為了“推動航空事業發展”不惜出臺違反國家規定的政策,其目的或許不在拯救機場,而是拯救呂梁航空事業成績單,是為KPI沖刺。網民“今天我巡山”說,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這下頂不住了吧?機場建設的時候怎么不想好這些問題,如何通過的立項審核?
輿論叩問,地方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不理智行為誰來買單?
除了國家發展統籌和戰略規劃內的機場建設之外,地方民用機場建設都需要嚴謹的機場建設項目評估,以評估機場建成后的運營效益。近年來地方上興起“機場建設熱潮”,機場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加上機場建設過程中帶動的投資刺激了區域經濟的短期繁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場建設評估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不少網民質疑,地方在沒有成熟的客流量和機場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建設機場,而后又不得不采用非市場化和非科學調控的手段刺激航空發展,這場有違規律的鬧劇究竟應該誰來買單?
“輿情在線”點評
此次呂梁市相關部門頒布此項政策似乎稍欠思慮,且不說公務出行“坐飛機”對航空事業的發展作用幾何,單就政策本身也缺乏“服務為本”的公仆意識。輿論的社會監督是一桿標尺,政府的言行都會被民心丈量。地方政府頒布區域新政本是好意,但是一味“拍腦袋”,缺乏嚴謹的科學依據往往適得其反。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公務出行“優先擇機”能拯救呂梁機場?
- 下一篇:取消航班時刻倒逼航空公司精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