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提速賦能中國航空物流高質量發(fā)展
摘要:本文基于對我國航空物流信息化的發(fā)展現狀分析,找出了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提出了航空物流信息化提速的主要四點對策和措施:一、全面實施中性電子運單;二、建立貨物跟蹤信息系統(tǒng);三、搭建統(tǒng)一的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四、加強IT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并以此賦能中國航空物流高質量發(fā)展。
發(fā)展航空物流業(yè)是落實我國民航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信息化是現代航空物流的靈魂,更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對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到一條符合國情實際的中國航空物流信息化發(fā)展道路意義重大。
一、我國航空物流信息化的發(fā)展現狀分析
近十多年來,我國航空物流企業(yè)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大部分航空物流企業(yè)建立了自己的貨運信息系統(tǒng),但很多環(huán)節(jié)或主體間的信息交流方式依然傳統(tǒng),數據需經歷多次迭代方可互換。現就航空公司、機場、貨代三個主體信息化發(fā)展具體分析如下:
(一)航空公司
國內“四大系”航司的物流信息系統(tǒng)可劃分為三個體系,其中“中航系”和“東航系”共用中航信開發(fā)的同一個信息平臺,“南航系”和“海航系”為自主研發(fā)。其中,南航研發(fā)了貨運全流程跟蹤管理系統(tǒng),通過掃描條形碼,實現了貨物在機場各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快速讀取和有效上傳,真正實現了對貨物信息跟蹤,為國內航空首創(chuàng)。海航則自主研發(fā)“天地通”系統(tǒng),與京東物流通過航空分運單和快件單號捆綁共用,與落地配無縫對接,為商家提供“始發(fā)港-目的港-門”全程物流解決方案和跟蹤服務。此外,2014年6月中貨航在浦東機場國際航班試用電子運單成功,國貨航、南航和海航也相繼推行,南航還在自營貨站和京滬兩地共15個國內航點推行電子運單,2018年7月起,營業(yè)部級非自營貨站擬從杭州機場開始推行。此外,部分航司還開發(fā)了深度信息管理系統(tǒng)。
表:中國航空公司航空物流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注:獨立貨物跟蹤系統(tǒng)是指針對每件貨物,而非貨物運單。所以,除南航外其他公司只是對貨物單據的跟蹤。
總之,“四大系”的三個平臺系統(tǒng)自成體系,功能相近,卻互不連同。
(二)機場
占全國貨郵吞吐量92%的28個機場大都有較成熟的本地化貨運信息系統(tǒng),但與航司和關聯(lián)機場以及外部單位基本無連接。多數機場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應用較多的是天信達開發(fā)的初代版產品,只能實現基本業(yè)務功能,溝通主要還依賴電話、電報等傳統(tǒng)方式。機場貨站在貨物上機過程中,由于裝載位置、配重、貨物形狀等原因需要調整配載時,基本通過人工現場對講機溝通和單據確認,時間緊迫,數據失真比較突出。
南京機場是一個例外,它是國內公認的貨運信息化建設最突出的機場。2005年起自主研發(fā)至今,空港電子物流信息平臺不斷升級。在完成貨物配載、電子艙單等基本功能后,將海關、外航提供的信息接口服務融入系統(tǒng)中,提供了11種報文自動拍發(fā)和分析處理方案,實現了國際貨物主分運單自動報關,形成了功能較全的“基礎版”。后將“離港電子系統(tǒng)裝機單”、“海關無紙化報關”項目以及危險品運輸管理等子項目融入系統(tǒng),形成“升級版”,實現了機場對貨運安全、服務、操作流程全面管控,并與海航等多家航司實現了數據連接。
(三)貨代
全國約有35000家航空貨代企業(yè),其中貨代五十強銷售額就達到了411.18億元。由于大型貨代通常是3PL企業(yè),如DHL全球貨運、中國外運長航、嘉里大通、錦程物流等,多與海運業(yè)務混合發(fā)展,且規(guī)模和經營區(qū)域很大,因此信息化程度普遍較高,內部管理已經全部實現信息化。但剩下的大量小型貨代可能是物流行業(yè)中信息化程度最低的一個群體,即使到今天,在接到發(fā)貨需求后,還必須逐個去各航司系統(tǒng)查詢,找到每一家的航班和價格,而不是使用軟件系統(tǒng)隨時監(jiān)測航班和價格變動。當需要對貨源進行跟蹤時,也必須登錄多個系統(tǒng)逐個查詢,人工追溯。其人工重復操作多,數據錯誤率高,全局查詢困難,無法對貨物進行全局優(yōu)化調配,在面對客戶的服務需求提升時,處于明顯劣勢。這些貨代根本沒有能力開發(fā)綜合信息管理系統(tǒng),實現代理行為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
二、我國航空物流信息化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
當前,我國航空物流信息化發(fā)展滯后,信息孤島嚴重、缺乏統(tǒng)一信息標準、信息共享程度低、貨單分離和缺乏技術協(xié)同等問題,導致航空物流資源難以得到高效和優(yōu)化配置,對整個航空物流鏈安全、效率和效益以及發(fā)展產生了嚴重影響。
(一)信息失真現象突出
除南航外,國內航司貨物的跟蹤信息都是貨物單據在機場和航班的狀態(tài),而不是真正的貨物。貨單分離,造成航空貨運“信息黑洞”。此外,由于手工操作太多,使得貨物原始信息在最初錄入階段就不完備。而在系統(tǒng)信息錄入字段設計時先天就遺漏了過多關鍵數據(如長、寬、高和特殊形狀等),使信息不充分。貨主實時追蹤查詢貨物登錄航司信息系統(tǒng)時,由于條塊分割,導致返回的大多數信息不全,時效性較差。而貨物一旦丟失或被盜,責任劃分較為困難,各相關企業(yè)主體互相推諉扯皮現象嚴重,導致客戶滿意度下降。
(二)各環(huán)節(jié)各自為政,信息共享度極低
在貨郵吞吐量排名前50名的大多數機場,空運貨物要在航班起飛前2小時交進貨站,托運人至少要提前2.5-3小時到達機場(根據貨量和品種復雜性以及通過安檢難易程度決定)。進港航班提貨一般也需要在航班落地后1-2小時,最長要6小時[1]以后才能提取,航空物流的“時效性”低。主要原因是:
1.航空物流鏈各參與方(包括快遞公司)未在一個統(tǒng)一的信息服務平臺上共享數據,信息分散,造成貨物流動時信息卻沒發(fā)生相應流動;
2.國內航司和機場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對自身的業(yè)務數據嚴格保密,造成機場貨站、貨代與航司信息不連通,數據多次重復錄入,效率低下;
3.由于不同航司的數據格式都不相同,各航司無法與海關總署、各地海關口岸、物流園區(qū)等各方的數據直接連接,而是通過天信達或當地電子口岸向海關傳輸艙單數據(含品名、單號、價值等),存在重復建設、重復操作問題;
4.機場內部如貨站與地服等業(yè)務相關部門缺少統(tǒng)一信息平臺,機坪操作流程環(huán)節(jié)多,靠人工作業(yè),效率低下;
5.貨代發(fā)貨和接貨均要登錄多家航司的信息系統(tǒng),重復作業(yè),增加人力成本,浪費時間。
(三)信息技術應用落后
國內快遞公司和零擔物流都已實現的貨物追蹤查詢功能,航司中只有南航一家應用條形碼技術真正實施貨物跟蹤。缺乏新技術應用成為航空物流信息化的瓶頸之一。
總體來看,我國航空物流產業(yè)與世界先進水平最大的差距在于信息系統(tǒng)集成程度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不高,不僅僅表現在航司、機場、貨代內部的信息化程度低。
三、國內外航空物流信息化建設先進經驗
歐美,甚至亞洲航空強國普遍完成了物流鏈的信息集成,并將信息與網絡技術廣泛地應用于物流企業(yè),如采用EDI技術,將訂單的錄入、跟蹤以及結算等業(yè)務實現無紙化操作;將條形碼與RFID技術相結合,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與準確性等。通過互聯(lián)網和移動客戶端進行廣泛的互聯(lián)。航司和機場、貨代,甚至監(jiān)管部門間都實現了數據互連互通,方便了貨主,降低了貨物運輸差錯率,提高了服務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以我國香港和新加坡為例來看:
(一)香港
其超級一號貨站投資2.4億港元,研發(fā)了新一代貨運信息系統(tǒng)COSAC-Plus,可連接所有相關方操作系統(tǒng),掌控所有貨物操作流程,能提供倉貯管理與貨物追蹤及查閱服務,連接政府部門、海關、機場管理局、航司及貨代等4000名用戶,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即時的貨物排程、貨物位置等信息,而客戶、貨代、航司等可通過網頁接入系統(tǒng),獲取即時的貨物信息,系統(tǒng)每天處理交易超過100萬宗。與海關直連,可自動申報運單資料,在貨物抵達前辦理清關手續(xù)。該系統(tǒng)已經成為了貨主、貨代、航司和政府業(yè)務交互的主平臺。
(二)新加坡
其航空貨運公司建立的SINCARGO網站,實現了貨運信息電子化、貨物無紙化通關服務,有四個特點:第一,開放性。世界各地的貨代和客戶都可網上訂艙,平臺自動與對應的航司數據對接,進行單證業(yè)務操作。第二,過程透明化。可按航線表、開箱表查詢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及其相關價格;也可對單證流程和物流進程查詢,不僅能檢索到所需的貨運信息,而且還可根據進倉編號,查詢到自己的貨物流向,進行物流跟蹤,使客戶滿意。第三,互動性強。如網上訂艙,在平臺輸入托貨信息確認后,便可得到進艙編號及進艙通知書,平臺根據倉庫反饋的信息進行核查,如發(fā)現進倉貨物情況與托單信息有所不同,會立即通知客戶核實。客戶在網上訂單成功后,平臺隨后提供一個密碼,客戶就可憑密碼打印提單。這種互動方式大大提高了貨主和貨代工作效率。第四,通關高效性。無紙化通關將原來集中于通關過程的海關監(jiān)管前置、后移或外延,運用預審價、預歸類、事后稍查等管理手段,加強風險管理,實現了有效監(jiān)管和高效服務的“雙效”目標,從而促進了新加坡航空貨物運輸業(yè)的高速發(fā)展。
四、我國航空物流信息化提速的對策和措施
按照航空物流信息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入航空物流鏈信息集成階段后,才能向物流供應鏈信息集成方向邁進。目前國內主要物流企業(yè)正處于內部信息系統(tǒng)相對成熟階段,航空物流鏈信息集成的時機已成熟,所以針對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提出以下四點對策和措施:
(一)全面實施中性電子運單
四大航司在北上廣等試點國際國內電子運單已有3年多,漢莎、國泰和空橋等外航也已通過自有系統(tǒng)與天信達對接的模式,在成都、鄭州機場等實行了電子運單,電子運單在全國范圍推廣的條件已具備。建議在試點的基礎上,參考國際標準,由航司、機場、貨代等相關方共同制定中性電子運單標準,確保其在2020年前全面實施。
(二)建立貨物跟蹤信息系統(tǒng)
應用RFID等新技術建立貨物跟蹤信息系統(tǒng),是實現航空物流鏈信息化的必經之路,沒有一家航司或機場可以越過對貨物的跟蹤實現真正信息化的。貨物跟蹤應借助統(tǒng)一的航空領域ERP系統(tǒng),對接企業(yè)的收運稱重、柜臺操作、貨物存儲、ULD 分解、進出港文件處理、予配計劃、配載、臨時裝貨處理、退運處理、提貨等具體功能,甚至上游可延伸至生產企業(yè)的物流系統(tǒng),實現貨物的全程跟蹤。南航“全流程跟蹤管理系統(tǒng)”就是一個先例。
(三)搭建統(tǒng)一的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應是一個獨立的為航空物流各方服務的、公共的、開放的、中立的信息平臺,應立足國內,連接世界,成為實時化、全程化、多元化、社區(qū)化的現代航空物流信息港,最終實現航空物流業(yè)參與全國、全球的供應鏈集成。
具體來看,該平臺應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一體化集成。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以提高客戶體驗為手段,建立航空物流鏈所有各方(所有國內航司、機場和貨代以及海關、政府部門等)的一體化信息應用集成,兼容性強,方便參與全國、全球的供應鏈集成。
2.電子商務。提供一站式航空物流交易、結算功能,如航空艙位、地面運輸預定功能和財務結算等。
3.提供一站式信息發(fā)布渠道和查詢窗口,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時效性。如發(fā)布貨物狀態(tài)、進程信息,可方便客戶實時查詢跟蹤;海關直接在平臺上發(fā)布貨物清關、查驗等相關信息,可提高企業(yè)運作效率等,采用智能技術,客戶與平臺信息交互及時準確。
在建設模式上,可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企業(yè)經營”實施。可考慮天信達參股創(chuàng)立第四方信息服務公司開發(fā)建設,承上啟下,從航空物流鏈信息集成向供應鏈信息集成發(fā)展,并與快件網絡信息集成融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面向全球的全功能現代物流信息平臺。
在實際操作中,可將平臺分為基礎版和多種升級定制版。基礎版僅提供航空物流必備功能如訂艙,制單和查詢等,作為從事航空物流企業(yè)的準入門檻;升級定制版則滿足航空貨運各參與方不同信息化發(fā)展階段需求,為漸進式解決方案。實施時要建立所有參與方信息反饋考核機制,定期公布結果。
(四)加強IT技術開發(fā)和應用
加快信息技術在航空物流全流程的應用,將EDI、條形碼、RFID、區(qū)塊鏈等技術和GPS、GIS、手持無線智能終端,甚至北斗導航系統(tǒng)、自動貨物導向車、分揀智能化集成設備等應用于物流全過程,在貨物分揀、搬運、存儲、跟蹤、處置等領域發(fā)揮關鍵作用。
如在機場貨站部署視頻識別系統(tǒng)與快件自動分揀系統(tǒng)。在年吞吐量15 萬噸以上的機場貨站,在倉庫內應盡快部署視頻識別系統(tǒng),對貨物及操作人員進行精準識別與記錄。對年處理量達到100萬件以上的航空快件處理中心,應盡早引進自動化分檢生產線(系統(tǒng)),以節(jié)省人力資源,降低差錯率,提高快件處理能力。
六、結語
作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中國,航空物流的信息化建設提速刻不容緩,雖然會遭遇一系列實際問題,但通過提高數據意識,強化技術部署,加快集成創(chuàng)新,加強向國內外標桿企業(yè)與快遞公司等學習,不斷新建與完善相應系統(tǒng),有序地從物流單點信息化向集成信息化、供應鏈信息智能化發(fā)展,終將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航空物流信息化的特色之路。
注:[1]主要指大型機場,如北京首都機場在進港航班落地后4—6小時才可提貨。
參考文獻
1. 王麗亞.物流信息系統(tǒng)與應用案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 吳炳均.信息化助力航空貨運整合資源優(yōu)勢[J].行業(yè)觀察,2013(343):16-19.
3. 樓旦鳴.關于上海空港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的思考[J].信息系統(tǒng),2007:76-78.
(作者單位:寧波機場與物流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中鐵順豐:今天首開滬深特快班列
- 下一篇:返回列表